2017年6月10日 星期六

舒曼&葛利格《A小調鋼琴協奏曲》各版本比較

本文絕大多數曲式分析引用自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 張雅婷-舒曼《A小調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探討及與葛利格《A小調鋼琴協奏曲》之比較


羅伯特·舒曼(德語:Robert Schumann,1810年6月8日-1856年7月29日),德國作曲家,浪漫主義音樂成熟時期代表人物之一,舒曼在鋼琴作品與歌曲的創作上,將音樂和文學適當的結合,發展出浪漫樂派獨特的風格,在自我的表現上,展現出強烈的抒情主義,呈現一個浪漫作曲家的典型風格。舒曼生性熱情、感情豐沛,富有民主主義思想。夫人克拉拉是著名鋼琴家。作曲家布拉姆斯曾受其提攜。

在談論十九世紀前半協奏曲的發展時,炫技協奏曲和交響協奏曲為時常討論的議題。舒曼在一生當中,總共嘗試8次創作給鋼琴和樂團的作品,但唯一一首完成且多樂章的作品,為1845年完成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54),在那時稱為《鋼琴與管絃樂的幻想曲》(Phantasie for Pianoforte and Orchestra in A Minor)。

舒曼認為:「音樂生形式,而非形式生音樂」,他不想寫作一首只是「炫耀技巧」的鋼琴協奏曲,因為舒曼反對只有華麗效果,但內容空洞的作品。

舒曼是一個感情相當豐富的作曲家,許多重要的作品,都是為了寫給他親愛的妻子克拉拉。《a小調鋼琴協奏曲》的第一樂章,正是舒曼在新婚之後的第二年,大女兒瑪莉(Marie Schumann)出生前兩週,獻給克拉拉的作品。


愛德華·葛利格(挪威語:Edvard Grieg,1843年6月15日-1907年9月4日),為挪威歷史上最受歡迎、最為知名的作曲家,寫了許多鋼琴曲,因此被稱為「北國的蕭邦」。

他具有民主主義、愛國主義思想傾向,作品大多以風俗生活、北歐民間傳說、文學著作或自然景物為題材,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是挪威民族樂派的人物;代表作有《A小調鋼琴協奏曲》、《皮爾金組曲》、《霍爾堡組曲》和《鋼琴抒情組曲》;他是浪漫主義音樂時期的重要作曲家,其作品以民族性著稱。

葛利格在德國萊比錫音樂學院留學期間,時常以聽音樂會的方式來自修音樂,在他聽過的眾多音樂會中,印象深刻的包含了由克拉拉和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演出的舒曼《A小調鋼琴協奏曲》,為他日後創作鋼琴協奏曲帶來很大的影響。

1868年6月,葛利格帶著妻子妮娜(Nina Hagerup)以及剛出生的第一個女兒亞歷珊卓(Alexandra)前往丹麥,在索雷羅(Sollerod)避暑小屋專心作曲。25歲的他,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同時也是唯一一首的鋼琴協奏曲作品《A小調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16)。


葛利格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經常被拿來跟舒曼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相提並論,又經常見於同一張唱片上,被認為是沿襲舒曼的創作手法。

這兩首曲子的相同之處如下:

(1) 皆在作曲家幸福快樂的年份所作的曲子:兩人皆創作於與愛人結婚的隔年。
(2) 皆題獻給好友:舒曼提獻給裴迪南‧希勒,葛利格題獻給艾德蒙德‧紐佩特。
(3) 曲長接近:第一樂章的長度皆為15分鐘左右,三個樂章的長度總共皆為30分鐘左右。
(4) 調性相同:兩首曲目皆以A小調為主調。
(5) 曲式相同:皆為奏鳴曲式。
(6) 都刪去傳統協奏曲第一樂章的樂團合奏的開頭樂段和結束樂段。
(7) 兩首曲子的第一樂章皆以鋼琴華麗的下行和弦進行,揭開序幕:舒曼是以樂團一個強音後,鋼琴彈出華麗的序奏;葛利格則是一陣短促而緊迫的定音鼓漸強滾奏後,接鋼琴絢爛的下行和絃序奏。(如下)

舒曼:










葛利格:










曾經有專家(史坦-諾克雷貝格)表示,「葛利格這首a小調是世界上可以聽到最頻繁的鋼琴協奏曲,跟舒曼、柴可夫斯基的同類作品站在相同的基礎上,在偉大的浪漫派鋼琴協奏曲中佔有一席之地,更何況他充滿著挪威的特徵,散發一種北歐的抒情氣質,有別於中歐沉重的浪漫主義,洋溢著委婉、燦爛、壯麗的民族風格。」


版本比較
Radu Lupu, André Previn – Grieg & Schumann: Piano Concertos

傳奇神秘的羅馬尼亞鋼琴家魯普(Radu Lupu,1945-)與名指揮普烈文的這套專輯,為Decca歷來最好的鋼琴錄音之一。錄音地點英國倫敦的Kingsway Hall本就具有優異的音響條件,通透的琴韻與飽滿的管弦樂,加上良好的平衡感,構成寬鬆且不侷促、不空蕩的聆樂感,早年即已高掛美國TAS發燒榜單。

魯普曾表示:「鋼琴家必須要確定讓自己的演奏像講故事一樣,每一次都講得自然流暢卻又引人入勝。如果不這樣,那就沒有任何價值。」他的個性獨來獨往,發行唱片數量甚少,讓喜愛他的樂迷又愛又恨。

企鵝唱片評鑑給予此輯三星保留一星的評價,認為:「這份演出(葛利格)相當優異,慢板樂章兼具了溫暖與詩意,恬靜的起始段落美得令人顫慄,管弦樂團部分在普烈文的麾下結構相當堅實……第一樂章(舒曼)中魯普以大膽的觀點展露出無比的新鮮感。」

這張專輯是我第一個接觸的版本,也是我最常聽的版本,魯普的演奏深具魅力,細膩的觸鍵,詩情的樂句處理,讓我一聽就愛上這個版本。他的演奏就像是風度翩翩的紳士,音樂浩瀚華麗的時候表現出有節制的熱情浪漫,當高潮結束時又表現的溫馨細緻,多層次的音色變化以及敏銳的抒情詩意,與普列文指揮下的倫敦交響的聲部緊密地結合,呈現出鋼琴協奏曲最難能可貴的平衡感,唯美的演奏加上高水準的錄音,使這套專輯成為經典名盤。

Dinu Lipatti, Ernest Ansermet ‎– Schumann: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 54

提到魯普(Radu Lupu)就不能不提同門兄弟李帕第(Dinu Lipatti,1917-1950),他們都是穆濟切斯庫(Florica Musicescu)的學生。羅馬尼亞籍的李帕第是鋼琴家之中的神話,頭戴著榮耀的光環,但天妒英才,他因白血球過多,於33歲英年早逝。迫於孱弱的體質,他一生公開演奏、灌錄的作品數量十分有限。他的錄音時期恰好介於由單聲道轉立體聲的關鍵。

PS. 魯普後來跟隨涅高茲(Heinrich Neuhaus)學習,和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與吉利爾斯(Emil Gilels)同門。

李帕第與安塞美指揮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的組合相當夢幻,他對強弱起伏的安排,在細微的地方,彈得非常漂亮,他並非狂妄型或技巧懾人的演奏家,演奏給人一種輕快、順手拈來的流暢感,優美的琴音飄動閃爍著,整首協奏曲就聚焦在他的演奏上,而安塞美讓李帕第的特質發揮到極致。只可惜這個版本的錄音太早期是單聲道,沒有左右開闊的音場與鮮明的定位,動態不大,底躁明顯,只能呈現出貧弱的鋼琴與管絃聲,無法完全展現他們的過人之處。

Yvonne Lefébure, Paul Paray – Schumann: Piano Concerto; Kinderszenen; Ravel: Piano Concerto

舒曼有著一位鋼琴家太太,當然《a小調鋼琴協奏曲》的首演是由克拉拉來彈奏的,因此我這裡也介紹一位女性鋼琴家的版本。

蕾菲布(Yvonne Lefébure,1898-1986)被認為是柯爾托(Alfred D. Cortot)最純粹的傳人,柯爾托師事Émile Decombes(他也是拉威爾的老師),是蕭邦的學生,很自然地大家馬上把蕾菲布與蕭邦連接在一起,認為她是蕭邦的嫡傳弟子。1939年蕾菲布還繼承了柯爾托的大師班,可說是受到老師認可的接班人,她致力於音樂教育,使得她的錄音相對較少,也顯得每一張CD都是珠璣。

晚年的蕾菲布並未在速度上與年齡妥協,而更令人驚訝的是,無論在多快速的樂段,她未曾失去對鋼琴的控制力,這專輯的兩首協奏曲是兩位法國老大師的美好合作,蕾菲布近八十歲,著名的指揮帕瑞更已屆九十高齡了,但他們所合奏出來的音樂是如此生動,充滿活力、色彩鮮豔,那種不可復見的情韻尤其可貴,中間的「兒時情景」是澹泊、寧靜又溫柔的,像老大師喃喃的訴說遙遠的回憶。

SOLSTICE的錄音場所,幾乎都在小型音樂廳或修道院中,很容易被認為缺少泛音,不過換個方面想,那才是最真實的錄音。

Murray Perahia, Claudio Abbado – Schumann: Complete Works for Piano & Orchestra

1973年,美國鋼琴家普萊亞(Murray Perahia,1947-)挾著里茲國際鋼琴大賽的首獎的榮耀,在倫敦首度登台,開啟了他的演奏生涯。30多年來,這位在樂迷眼中親切型的鋼琴家,在各時期留下不同的面貌,但始終如一的是他抒情、溫和的琴音,以及充滿內斂與感性的詮釋。

普萊亞幾乎可以說是二十世紀史上最後一位全面探索舒曼鋼琴獨奏作品的名家,其追隨了鋼琴大師霍洛維茲和魯賓斯坦的腳步,在舒曼鋼琴作品中找到了十九世紀浪漫派的那種以詩人的細膩探索這套非比尋常的獨特曲目。

這張專輯是樂迷普遍認為最佳版本,我也滿常聆聽的,他與阿巴多這張錄音獲得企鵝三星帶花殊榮。這回是普萊亞第二度灌錄此曲,也是他首度與阿巴多合作。這張錄音是超一流的,清晰,活潑,精美,質量好。普萊亞的演奏介於深思與直覺之間,表現出抗衡與掙扎的味道,舒曼的音樂是側重於憂鬱的和平而不是戲劇性的,他忠實地傳達音樂訊息,在他的演奏裡聽不到些許漂浮或是扭捏,他的聲音是堅實而具威信的,在需要時,他也可以融合質樸自然、詩情畫意與高超技藝於一體。而柏林愛樂在阿巴多的指揮下提供出色的協奏,在需要的時候提供戲劇的支撐,整體活靈活現,瀰漫著青春的喜悅。

Krystian Zimerman, Herbert von Karajan – Schumann & Grieg: Piano Concertos

克里斯提安·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1956-),出生於波蘭扎布熱,曾於1975年獲得第九屆蕭邦國際鋼琴大賽首獎,是現今公認世界上最傑出的鋼琴家之一。

齊瑪曼是一位不斷自我鞭策的鋼琴家,他的行事都經過事前縝密的規畫,並且在嚴格的自我要求下,廣博涉獵各領域的藝術風格。這張專輯錄製於1981年,是他早期最引人注目的唱片,當時的齊瑪曼雖然年輕,但是依然能嗅出他對音樂的慎重態度。齊瑪曼的詮釋相當小心謹慎,音色有如水晶般透明清澈,在塑造樂曲堅實結構的前提下,審慎投入莊重的活力。

這張錄音有著開闊的音場,錄音處理在低音域表現非常不錯。齊瑪曼那充滿浪漫和激情的演繹,絕對是演奏這部協奏曲最有力的元素。當時齊瑪曼只有25歲,演奏相當個人化。他在抒情處的處理相當細緻,音量不大,速度不快。他非常注重戲劇性的對比,他的戲劇性與眾不同,是在累積到不可避免的那瞬間才如洪水般湧出。他善於運用不同的音色營造出強烈的對比,樂句修飾精美,大膽敲擊的強音和弦散發出人意料的光芒。並且,卡拉揚指揮轉趨內歛,不再搶獨奏者的風頭,和齊瑪曼明亮抒情的演奏,搭配得相當巧妙,音樂在一種完美的平衡感中舒展、狂放、收斂。

Sviatoslav Richter, Lovro von Matačić – Grieg & Schumann: Piano Concertos

斯維亞托斯拉夫·特奧菲洛維奇·里赫特(俄語:Святослав Теофилович Рихтер,英語:Sviatoslav Teofilovich Richter,又譯里希特或李希特,1915年3月20日-1997年8月1日),德裔烏克蘭鋼琴家,里赫特被公認是20世紀最偉大的鋼琴家。今年恰逢他逝世20週年,里赫特的傳奇,早已超越「偉大」的概念,往更深處、更遠處邁進,有人尊稱他為「鋼琴背後的上帝」。里赫特,他是所有鋼琴大師中曲目最寬廣者,但也是詮釋最精湛者;沒有難得倒他的曲子,只有他不彈的曲子。他以極廣的演奏範圍,舉重若輕的技術以及富有詩意的分句聞名。

以演奏巴赫聞名的顧爾德(Glenn Gould)在一次拜訪蘇聯過程中聽了里赫特的演奏之後對CBS唱片公司的人說:「里赫特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鋼琴家」,五零年代鋼琴家吉利爾斯(Emil Gilels)在西方初登場時受到莫大的歡迎,他卻叫大家把掌聲留著,「你們等著聽里赫特的演奏吧,他比我強十倍!」中國鋼琴家傅聰也十分推崇里赫特,1954年11月14日他給父親的信中寫道:「昨天我聽到了蘇聯最好的鋼琴家里赫特的演奏,我無法形容我內心的激動。他是個真正的巨人,他的最強音是十二分的強音,最弱音是十二分的弱音,而音質是那麼美,樂句是那麼的深刻,使人感到一種不可名狀的力量,而技巧,了不起的技巧,簡直是鬼神的技巧!每一個音符像珍珠一般,八度音的段落像海潮一般,總而言之,包括所有的唱片和鋼琴家在內,我沒聽過這樣出神入化的演奏。」
(注:這段評價來自《傅雷談音樂》127頁 當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這張專輯是EMI於2011年數位修復重新發行的SACD版本(2CD),我有股衝動想介紹第一張的德弗札克《G小調鋼琴協奏曲》,兩大傳奇組合演奏稀有曲目的終極典範。不過這次的主題是第二張的舒曼&葛利格《A小調鋼琴協奏曲》,很可惜的是這是不同時期錄音,所以指揮當然不是第一張的小克萊柏。

如果說很多鋼琴家演繹這部鋼琴協奏曲走的都是抒情路線,那麼里赫特的演奏就堪稱抒情史詩。

里赫特的技巧表現全面,他在重重管弦雲霧裡呈現多層音色美,時而強勁、時而柔細,他沒有削弱對詩境的營造,充滿詩意而不沉溺;在演奏輝煌瑰麗的樂章時,激情四溢又不慌不忙,晶瑩的琴聲毫不拖泥帶水,極有王者風範。

里赫特的演奏好似和樂團競技,到solo部分又回到他獨奏性格的本色,指揮和樂團努力跟上里赫特的演奏,那種洶湧而來的氣勢幾乎把樂隊沖垮。雖然我覺得這不是呈現這首協奏曲的方式,但仍會被他那毫無間隙的壯麗氣宇所深深震撼。

Arthur Rubinstein, Carlo Maria Giulini, Alfred Wallenstein – Schumann & Grieg: Piano Concertos

阿圖爾·魯賓斯坦(波蘭語:Artur Rubinstein,英語:Arthur Rubinstein,1887年1月28日-1982年12月20日),美籍波蘭裔猶太人,著名鋼琴演奏家,生於波蘭羅茲,是20世紀最傑出、也是「藝術生命」最長的鋼琴家之一,常被世人尊稱為「魯賓斯坦大師」(Maestro Rubinstein)。

魯賓斯坦是20世紀公認蕭邦作品的權威詮釋者,他把握蕭邦的作品色彩時,就像一位魔術師,對明暗的微妙感覺和無可挑剔的自由速度的處理極致,他的演奏有著詩意般的詮釋,每個樂句精雕細琢、卻不失獨特的感性。

對我而言,魯賓斯坦就是蕭邦。
我手邊蒐集的蕭邦樂曲,包括波蘭舞曲、瑪祖卡、夜曲等獨奏曲,乃至於協奏曲,幾乎全部都是魯賓斯坦的版本。權威的企鵝唱片評鑑給予這樣的讚賞:「魯賓斯坦演奏的蕭邦如魔術師般色彩…他的彈性速度有著極其細膩的差異。」

魯賓斯坦與知名的義大利指揮家朱里尼指揮芝加哥交響的這個版本也是我非常愛的一個,後來有重發的日本版問世,我收的便是這個版本。魯賓斯坦彈奏的舒曼非常詩情畫意。在朱里尼手下的芝加哥交響呈現溫暖色彩,錄音也是完美平衡的。

魯賓斯坦的演奏有其天生特質,散發浪漫深情的味道,別的版本幾乎聽不到這樣綿密細膩的鋪陳,令人陶醉的音色、情感流露的音符以及圓滑的旋律線,讓聽者能夠流暢地享受到最後一個音符,沒有一點艱澀難懂。他演奏的舒曼第三樂章是我覺得最美妙的。

魯賓斯坦演奏的舒曼,典雅而且不多愁善感。

每每聽到他的演奏,就會覺得世界是一個還不錯的地方,而我也會覺得自己變得更好一點。

魯賓斯坦:「對藝術而言,完美是不可能出現的,因為完美出現的同時也代表著死亡。在我的觀念裡,一場真正好的音樂會(或許我曾經演奏過這樣的音樂會,或許沒有)就像一扇小窗,它希望有更好的東西出現,即真正的快樂。這是我的夢想,我的白日夢,我希望能在音樂會後告訴大家:『你們還有耐心聽我再彈一曲嗎?我希望我可以彈得更好,就是現在!』」

魯賓斯坦在他指尖中所流瀉的琴音,時而陰鬱,時而浪漫;陰鬱絕不苦澀,浪漫近乎天真。除了優美精準外,在他的音樂裡,更多的是對生命的熱情與執著。


結語

魯賓斯坦曾經比喻舒曼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就好像是小提琴曲目中的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不管是在樂曲的特性和藝術價值上都顯得非常的獨特。協奏曲通常總是可以表現出獨奏家精與華麗的演奏技巧,但是在舒曼的協奏曲中並沒有出現什麼令人感到讚嘆的技巧表現,反而更多的是舒曼在音樂上想表達的語法,並且是非常深沉且獨到的,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喜歡這首作品,鋼琴和樂團變成是像在對話的伴侶,真的很美。

舒曼和葛利格的這兩首鋼琴協奏曲之所以能夠長久以來不失魅力,主要還是因為其旋律有一種新鮮且自然的美感,不管是在衝動的效果、抒情的氣氛還是在終樂章充滿節奏感的活潑律動中,都可以聽到這些獨特的旋律美。兩首協奏曲都是具有極高藝術價值的佳作,他們藝術的理想都在這兩首曲子中發揮的淋漓盡致,並流傳至今。


延伸閱讀
【名曲漫談】舒曼「a小調鋼琴協奏曲」(上) (下)
《十大鋼琴協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