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0日 星期五

2023/3/10 NSO《晨光幻境》

本來這場音樂會是喬治亞-法國籍鋼琴家Khatia Buniatishvili和NSO合作演出拉三,但因健康因素取消演出,由俄羅斯鋼琴家Andrey Gugnin代打,卻讓我聽到了很特別的詮釋。


拉赫瑪尼諾夫D小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向來以情感濃烈、技巧艱深聞名,甚至有「鋼琴協奏曲之王」的美譽,比起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更宏大、更飽滿、更廣闊,不僅在彈奏技術與音樂詮釋上、獨奏者可以說必須發揮能力極限,特別在體力上(三個樂章長達45分鐘左右)更是巨大的挑戰!


我以往聽到的版本大多以沉重的和聲開場,第一樂章Andrey Gugnin雖然同樣選擇了較慢的速度,但觸鍵上輕盈許多,時而隱沒在樂團的聲浪中,時而如星光熠熠般閃爍,一眨眼間又跟樂團交融在一起,坐在國家音樂廳3樓的位置,偶爾會發生樂團音量淹過鋼琴的時刻,大多數的錄音都會把鋼琴音量放大幾dB、位置調的近一些,不過Andrey Gugnin沒有想力抗千軍萬馬,而是照著自己的節奏刻劃音樂,終於樂章來到後半段的高潮Ossia cadenza,我本以為會提高音量、加強對比,但他仍採取之前的演奏方式,生動靈巧不刻意拖延強調音量,這本來是獨奏者展現技巧之處,但Andrey Gugnin把視野放在整首曲子的平衡性,沒有過多的譁眾取寵,華彩之後情緒逐漸平靜下來,簡單再現呈示部的兩個主題之後靜悄悄的結束。


第二樂章是我認為全曲最美的地方,Andrey Gugnin中性而深刻的演奏方式,凸顯出了慢板樂章的重要性,而他的風格也正好適合此樂章,在音色的呈現上我認為比第一樂章更具感染力,感覺不像是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而偏向浪漫時期前期,處處充滿溫柔甜蜜的曲調,幾次管樂和鋼琴對話,寂寞、委屈、安慰、溫暖,帶領全場觀眾真正融入這首音樂裡,鋼琴隨即展開多段主題變奏與發展、音樂則從抒情慢慢進入壯闊澎湃的情緒。中間樂段,管絃樂插入由第一樂章第一主題變形的華爾茲民歌樂段,音樂氛圍變得明朗。下行主題再現、再度回到沈思與平靜。管絃樂團突然掀起一片漣漪、音樂不間斷地由鋼琴進入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是全曲最精采的樂章,鋼琴演奏厚重的和弦,速度、節奏的兇猛以及重擊般的斷奏,呈示部進行曲風的第一主題與具節奏感的第二主題,皆是第一樂章兩個主題的變體,再加上第二樂章下行三度音型元素的使用,呈現了音樂的多樣性。Andrey Gugnin在終樂章我以為會像是蓄積已久的氣球般傾瀉而出,然而他只是再增加了一點點音量,沒有過於熱情甚至是瘋狂的氣質,接續著前二樂章的精神演奏,可以聽到許多細節刻劃的更為深入,不是流於表面的技巧展現,對樂句精準的掌控力或音樂中情感的詮釋恰到好處,自始至終不會失去方向,鋼琴獨奏不是唯一的目光焦點,在不同樂段和樂團的相應、進退、融合、激盪,交互對話中我聽到了拉赫瑪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的另一種樣貌,在簡短的華彩段之後,鋼琴以四聲號角,喚起了副部主題的樂團全奏,此時的副部主題已經變成了一首莊嚴而輝煌的頌歌,鋼琴的強奏大和弦像鐘聲般敲響——這是所有鋼琴協奏曲中最輝煌燦爛的瞬間,最後,樂曲速度轉為急板,狂熱的三連音從高音區傾瀉而下,然後雙手交替的快速華彩音型從低音區再次躍起,最後以拉赫瑪尼諾夫的「招牌」,即四個強悍的進行曲般的音符虎虎生威的結束全曲。


雖然說拉赫瑪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我更偏好激情、迅猛的詮釋方式,但Andrey Gugnin清新、自然的風格讓我體驗到另一種可能性,透過獨奏者和NSO的組合描繪出內心世界和外在風景,讓鋼琴家official website首頁大大的反戰精神「愛與和平」具象化的傳達出來。


Andrey Gugnin的安可曲更讓我驚艷,甚至多過於主角的拉三,他很大方地彈了兩首:Felix Blumenfeld: Etude for the Left-Hand, Op.36、Sergei Prokofiev: Piano Sonata No.7, Op.83, mov.III,第一首左手練習曲是俄羅斯比較不知名的作曲家,他彈的輕鬆寫意,雖然只有單手卻能表現出好幾個聲部,讓人嘆為觀止,接下來在大家的掌聲中給出了Prokofiev的高難度奏鳴曲,大膽的敲擊鋼琴、強勢的和弦,我才豁然開朗,確信方才的拉三果然是鋼琴家和樂團配合好的表現方式,最後選擇這首安可曲才像是為上半場的音樂會做了完美的結尾。



§§


下半場的三首法國音樂都是台灣首演,布朗惹《春天的清晨》充滿春天清晨的生機和活力,融合了法國印象樂派豐富多彩的和聲、閃閃發光的管絃樂色彩以及作曲家的現代音樂技法;歐內格《橄欖球》描繪的是英式橄欖球比賽、兩個對立隊伍之間的競爭。在旅德指揮林勤超的棒下,樂團呈現出流暢的音樂線條與高超的動態變化,就連我聽過的少數《橄欖球》錄音都會亂成一團,但樂團從絃樂的第一個音符開始、層層堆疊的聲響,立刻吸引了觀眾,將我們帶入了足球比賽的場面,劇烈的節奏和響亮的銅管為絃樂提供了充滿活力的背景,可以感受到球賽緊張的氣氛,而不是球員的肢體衝突,像這樣有想像力的音樂時刻,有時會讓聽眾會心一笑。


浦朗克《牡鹿》組曲初次聽到會不太習慣,但多聽幾次會發現作曲家的巧思在其中,音樂混雜著詼諧、嬉鬧、優雅的氣質,象徵著巴黎的多元與活力,也不乏有優美迷人的主題和熱鬧的舞蹈片段,這是浦朗克第一次嘗試的芭蕾音樂,在首演後也獲得好評,沒有任何的故事性,單純描述夏日午後一群年輕人的舞會,浦朗克運用不同的音樂風格和視野,體現他對性、親密關係的觀點,同時也創作出迎合法國當時流行的新古典音樂風格,以簡潔優雅的方式來跟大家分享他的音樂思維與創作情緒,以後我也來嘗試聽聽他的作品,整體而言今天的音樂會為我帶來了超乎意外的驚喜,謝謝林勤超指揮、國家交響樂團與鋼琴家Andrey Gugnin為觀眾帶來如此精彩又特別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