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7日 星期一

史麥塔納交響詩「我的祖國」第二樂章《伏爾塔瓦河》各版本比較

史麥塔納(Bedřich Smetana,1824年3月2日-1884年5月12日)是一位捷克作曲家,也是波西米亞(今捷克一帶)國民樂派的先驅,生於波希米亞利托米什爾,卒於布拉格。史麥塔納可以說是一位「天才型素人音樂家」,因為他五歲就能擔任四重奏的小提琴手,六歲更是彈得一手好鋼琴,八歲開始作曲,但儘管他如此的聰穎早慧,卻始終沒有進入過音樂學院!史麥塔納早年在布拉格發展的並不順遂,加上受到奧國監控,32歲時前往瑞典任教和指揮,才開始全面發展個人音樂事業;6年後,史麥塔納回到捷克,此時奧國國力大減,國民劇院也成立,他便開始從事歌劇寫作,他的音樂成功發揚了捷克民族文化,和捷克的獨立密不可分,因此被譽為「捷克音樂之父」。


其中交響詩組曲《我的祖國》(Má vlast)的六首樂曲從1874年到1879年陸續完成,包括了《高堡》、《伏爾塔瓦河》、《薩爾卡》、《波西米亞的草原與森林》、《塔波爾》、《布拉尼克山》,全組曲描繪史麥塔納對祖國捷克的情感牽繫、以及對捷克歷史的沈思,每一曲皆以捷克的自然風土及民間傳說為主題,在這些富麗、具戲劇性的樂曲中,不時沁出清新動人的民謠曲調;其中第二段的「伏爾塔瓦河」(捷克語:Vltava;德語:Moldau,莫爾道河,在這裡我用捷克語的翻譯以表示對他們民族的尊敬),更是本曲中最著名及被喜愛的樂段,此曲描述捷克人賴以為生的伏爾塔瓦河流域的風景,於1874年11月20日至12月8日完成,1875年4月4日首演。長達12分鐘,E小調,急促的快板,6/8拍,經常被單獨錄音或演奏。


伏爾塔瓦河南北向穿越整個捷克,並流經首都布拉格市,可說是捷克民族的命脈。用史麥塔納的話說:「這一部分的創作描述了伏爾塔瓦河,兩條主要源流,其中之一溫和而急促(以小提琴演奏),而另一條冷靜平緩(以長笛演奏)。匯流後穿過森林,看到巍峨的風景(以法國號演奏),在那兒正在舉辦一場一位農夫的婚禮,甚至連美人魚都被月光誘出來載歌載舞(以長笛與雙簧管來演奏)。在陡峭山岩圍繞的城堡廢墟里,樂曲回到伏爾塔瓦河主題(以小提琴與雙簧管再現第一主題),之後河水流入湍急的聖約翰急流(以弦樂群來表現),流入布拉格時,水流較緩、河面變寬(第一章主旋律再次出現),旁邊經過雄偉壯觀的高堡,最後緩緩流進易北河。」由於河流是平靜溫和的流過,不是奔騰湍急的水流,所以當我們欣賞此音樂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它的悠然自得氛圍。

劇中的場景:(大約時間)
00:00 伏爾塔瓦河上游
02:39 在伏爾塔瓦河的邊緣狩獵的場景
03:41 伏爾塔瓦河畔婚禮農民
05:10 仙女舞蹈
08:51 聖約翰急流
10:07 布拉格


我手邊收集的版本以捷克的指揮家居多,Rafael Kubelík、Karel Ančerl、Walter Susskind、Václav Smetáček、Václav Neumann,非捷克的有Herbert von Karajan、George Szell,在這邊我挑出Kubelík、Susskind、Smetáček、Karajan的版本做比較。

Ančerl和Szell的版本也很棒,只是這裡不多加贅述,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去找來聽,Neumann我擁有的版本是1986年指揮NHK交響樂團,這版本演奏不佳,弦樂不夠有氣勢,三角鐵的聲音太突出,故不列入考量。

1990 CSO

1971 BSO

Kubelík的1990年現場錄音版本是我最喜歡的,1990年因為捷克民主開放,他以76歲高齡回到暌違42年的故鄉,那種心情與史麥塔納當時情況頗為相契。這是「布拉格之春」音樂節與捷克愛樂合作的錄音,圓熟的處理手法,令人動容的故事,完完全全的捷克風格,捷克愛樂對於這首音樂展現出的如詩如畫,又充滿氣勢、榮耀與熱情,可以感受到Smetana那愛國的心情,觀眾在演出時難以置信的沉默,唯一的掌聲來自Blanik的結尾;另外一個1971年指揮波士頓交響則是展現十分驚人的力道與能量,呈現美國樂團的年輕卻又帶點歐洲樂團的氣質。


Susskind的版本是SACD,錄音極佳,是1972年指揮聖路易斯交響樂團,活躍的銅管樂器,柔軟的木管樂器和弦與金色的光澤是這版本的特色,他的詮釋結合了可愛動人的演奏與力量,不像Kubelik的精力充沛,Susskind的版本是令人放鬆和充滿音樂性的。


Smetáček的版本通常比較少被人推崇,在某方面來說,Ma Vlast是一個有難度的作品。有的指揮採取緩慢的拍子,帶出更深層次的內涵,卻有一些沉重。Smetáček則放棄這種方式,他的版本是這四個人之中最快的,充滿活力,聽起來卻不膚淺。雖然整首曲子時間比較短,但是在描寫農村婚禮的部分卻稍微慢了下來,用像是舞曲的方式演奏,而進入湍急的河流時非常激昂,整首曲子有明確的高低起伏;Smetáček的詮釋透著溫柔,他的喜悅是有感染力的,並且不會剝奪這首音樂的雄偉,我感受到波希米亞人的自豪,而不是向紀念碑致敬。這版本就是如此令我著迷。


最後一個版本是Karajan 1967年指揮柏林愛樂,在指揮帝王的棒下,伏爾塔瓦河呈現一派壯闊雄偉的模樣,這是其他版本所難以企及的;但是他沒有錄製完整的Ma Vlast,我猜想卡拉揚對Smetana不感興趣,他從捷克的元素中脫穎而出,把這首曲子完全變成自己的風格,這條小河被詮釋得如此波瀾壯闊,我是覺得有點過度。不過這版本的錄音和氣勢都非常棒,所以我覺得還是有其價值。


延伸閱讀:
2007/12/2國家音樂廰馬卡爾指揮捷克愛樂管弦樂團心得
「我的祖國」交響詩 樂評:孫仲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