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9日 星期六

2022/10/29《維也納愛樂在衛武營》

維也納愛樂訪台的最後一場音樂會,在昨天臺北國家音樂廳劃下完美句點。


這次先不談音樂會感想,先來說說音樂廳的部分,這次會毅然決然下去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當然就是為了感受他的音響效果,再加上這場的曲目很棒,也彌補了4月沒有朝聖到衛武營的遺憾。




§§


衛武營音樂廳為台灣第一座葡萄園式音樂廳,其中由德國克萊斯公司打造的管風琴擁有9085支發音管,成為亞洲最大的管風琴。


葡萄園式音樂廳的特色為四面八方圍繞著舞台的觀眾席,樂團後方也設有觀眾座位區,因此任何一座位均能看清楚舞台,平均距離比鞋盒式音樂廳來得近。葡萄園式音樂廳是現在世界多數音樂廳採用的形式,從柏林愛樂廳、巴黎愛樂廳、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東京三得利音樂廳,到德國易北愛樂廳,均為葡萄園式音樂廳。


對於長期習慣於臺北國家音樂廳(鞋盒式音樂廳)音響效果的朋友來說,確實需要花一些時間適應衛武營音樂廳的聲響。對比國家音樂廳高殘響、過於美化、飽滿的音場,衛武營音樂廳的聲音顯得直接、真實,殘響較低,幾乎沒有美化、包裝,因此更考驗著樂團的功力。


這邊帶入一個專有名詞「殘響時間(RT)」,係指一個聲源停止發聲後直到聲音消失所需的時間,RT60是標準的殘響時間測量方法,表示從音源停止後,室內空間的聲壓級衰減60 dB所用的時間。


根據資深樂評家曹永坤先生所說,一個好聽的音樂廳至少必須具備兩個要素:一、殘響時間(RT60)最好是在2秒左右。二、直接音與第一次反射音到達的時間差(ITDG),理想值是20微秒(mS)。




哈佛大學聲學教授沙賓的研究認為,理想的殘響表現,可決定音樂表現的成敗。著名的維也納金色大廳殘響時間實測數據是2.05秒,柏林愛樂音樂廳為1.95秒,臺北國家音樂廳為2.0至2.1秒,高雄衛武營音樂廳是2.10秒。理論上殘響過長,聲音易混濁;殘響過短,聲音乾枯,但多長多短適宜,在音響學界至今並無定論,沒有一個音樂廳是萬能的,不同的音樂廳有其獨特的個性,因此也必須選擇合適的表演來取得最佳效果。


臺北國家音樂廳(鞋盒式音樂廳)較為狹長,舞臺不太寬,所以容易產生特有的側壓與空間感,聽感上飽滿、豐潤,聲部都揉合在一起,分離感不明顯。同樣以四樓座位來說,臺北國家音樂廳比衛武營音樂廳的舞臺距離長很多,使得直接音與第一次反射音到達的時間差普遍都超過理想值,因此直接音聽起來較為乾瘦,但低音部樂器火力十足,很容易蓋過弦樂。


在衛武營音樂廳給我的感受是,每個聲部清晰不混濁,樂器特色分明、定位清楚,整體音響更具立體感、有生命力。衛武營音樂廳就像是現代喇叭解析度高,音量均衡;國家音樂廳則像是傳統喇叭有股特別的調音,聲音交織在一起,因此,在衛武營音樂廳演奏,會驅使著樂團在每一場演出中必須專注、聚精會神的演奏,因為任何小缺失都能夠清楚、無修飾的傳入觀眾席中。


§§


最後我們來聊聊這次奧地利國寶級指揮大師弗朗茲.魏瑟-莫斯特(Franz Welser-Möst)帶領維也納愛樂的詮釋方式。


事前有做過功課,魏瑟-莫斯特的詮釋方式通常都不訴諸於誇張緩慢的速度,而是採用較快、且減少巨幅對比的速度,也許是還沒暖手加上新舞台,團員還在摸索適應中,因此第一首曲子布拉姆斯《大學慶典》序曲,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指揮在速度控制上,仍是採取較快的速度,整體聽起來,有些彆扭僵硬,音量也沒全開,維也納愛樂特別的絲絨般音色感受不出來。


接著,布拉姆斯的《F大調第三號交響曲》,該樂曲從冥想般的樂段開始,逐漸展現出充沛活力,過程中,有風暴般的情緒,憤怒張狂,也有溫柔浪漫氛圍,彷彿秋收季節,豐盈飽滿,但骨子裡是低調沈潛,反躬自省的,更把布拉姆斯看似開明,又很保守的真性情,展露無遺。


維也納愛樂在前三樂章的表現略顯平庸,雖然音色漸漸展露出來,指揮棒起落有致,但樂曲中深入的內涵,似乎沒有讓我感受到,特別是第三樂章(不很快的稍快板),應該是富於感情的平靜樂章,樂器編制更是縮小,以弦樂器與木管樂器為中心,銅管樂器只用兩隻法國號,各個樂器的音色和音準都很漂亮,但指揮在這樂章還是採用了異常快速的速度,導致一些動人的旋律輕描淡寫地被帶過,布拉姆斯特有的陰鬱沉寂沒有流露出來。


第四樂章終於火力全開,樂團像是回魂般,很熱情的築起全曲的高潮。樂章一開始氣氛微弱而充滿陰霾,像是暴風雨來臨前的寧靜,忽然音樂轉為激烈,熱情推進,夾著第1主題,更達有力的高潮,也是全曲我最喜歡的主題之一,情緒轉烈,激烈的情緒安靜下來後,音樂進入再現部。整個第四樂章完全展現出頂級樂團的實力,飽滿的音色,快速的弦樂與木管、銅管樂器交替演奏,從細微的聲音到樂團齊奏,誇張的動態變化,最後音樂的速度開始緩慢下來,顯出悠然氣氛進入尾聲部,在弦樂器細膩作聲中,銅管樂器柔和的提出聖詠風格的動機,氣氛更為安靜時回想第1樂章第1主題而讓音樂靜靜的消失。


觀眾們很安靜地等待音樂消失在空間中,當指揮放下指揮棒,全場報以熱烈的掌聲,也讓我總算是放下心中的一顆大石,更期待下半場的演出。





到了下半場,全場樂手有如久夢乍醒,神靈活現了起來。理查・史特勞斯交響詩《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序奏(Einleitung),可以稱得上是史上最有名的電影開場音樂,先來一段深不可測極低沈的低音提琴及管風琴,揭露太陽即將破地而出前的氣勢,然後由小號演奏出代表自然的主題,在定音鼓堅定的敲擊下,像日出般,越來越亮,越來越刺眼,最後管弦樂傾力而出,而以管風琴為收尾,這是我有史以來感受到最誇張的動態對比,而且在任何的音響系統中都無法重現這種震撼感,也歸功於衛武營的巨無霸管風琴,讓我知道這趟來對了。


序奏的音樂,各種動機都從這裡發展,並在後面8段曲中頻頻出現。樂團聲勢浩大,到平靜敘事,讓曲式與情緒,持續升溫,儘管魏瑟-莫斯特的詮釋方式一向偏快,但這恰好符合這首曲子的呈現,這部作品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最後的第7、8、9段,尤其是第8段的〈舞踏之歌〉,獨奏小提琴在這裡很活躍,加上以前出現的動機交錯發展,並築起壯麗的高潮。快速的音群讓人血脈噴張,能感受到樂手卯足全力跟上指揮的速度,節奏在快要分崩離析的邊緣維持理智,也只有維也納愛樂這種頂級天團能跟上了吧,之後,有如奔馬衝刺,張力持續增強,以最最強音達到高潮後開始崩潰,午夜的鐘聲響起,鐘聲會敲響12聲,速度漸減。在第3、6等段提出的旋律,以極為緩慢的速度再現。到了終結部分,音樂交互奏出高音的B大調和弦(人類)與低音的C大調和弦(自然)而靜靜的結束。這種模糊的結束方式,曾在首演時引起爭論,但似乎在象徵人類與自然的對立永不停止。最後的戛然而止,讓空氣凝結在瞬間,而激動情緒,繞樑三日揮之不去。此次《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演出,已成為我心目中一次難以超越的典範。


最後在滿場掌聲中維也納愛樂帶來了明年新年音樂會曲目,為熱情的台灣樂友,祝賀早年,同時也意味著祝福台灣,疫情過後,否極泰來,就要大地回春,觀眾感動不已,不斷報以熱烈鼓掌。這次的衛武營音樂廳之旅滿足了我對維也納愛樂的超高期待,他們的演出水準是貨真價實、真正的天籟美聲,在未來的人生中,肯定也會不時想起這樣美好的音樂饗宴吧。




2022年10月1日 星期六

2022/10/1 NSO《浪漫的集合-愛與海之詩》

【演出人員】

指揮/吳曜宇

鋼琴/狄米崔.馬斯里夫

次女高音/范婷玉

Yao-Yu Wu, conductor

Dmitry Masleev, piano

Ting-Yu Fan, mezzo-Soprano



【演出曲目】

陳思安:《濛濛》(「一分鐘交響曲作曲計畫」,世界首演)

蕭頌:《愛與海之詩》,作品19

拉赫瑪尼諾夫:C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作品18

孟德爾頌:D小調第五號交響曲《宗教改革》,作品107

Szu-An Chen: Mizzle (One-minute Symphony Project, world premiere)

Ernest Chausson : Poème de l'amour et de la mer, Op. 19

Sergei Rachmaninoff : Piano Concerto No.2 in C minor, Op.18

Felix Mendelssohn : Symphony No. 5 in D minor, Op.107, Reformation




俄羅斯的鋼琴家都是怪物嗎!?Dmitry Masleev超強!


Dmitry Masleev是2015年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鋼琴金牌(跟曾宇謙同屆),今天完全見識到正統的俄羅斯音樂風格。


去年陳毓襄演出了「全本拉赫曼尼諾夫鋼琴協奏曲」,但是第一號和第二號的表現不佳,讓我有點失望,所以一直想要再聽一次拉二的現場,剛好疫情趨緩後,開始有很多知名國外音樂家來到台灣演出。


而今天這場拉二完全刷新了我聽過最好的鋼琴協奏曲音樂會紀錄!


從第一樂章開頭鋼琴演奏的鐘聲一樣的和弦開頭,力度漸強,節奏緩慢而沉重,樂團合奏的音量比平常協奏鋼琴時還要大,讓我有點驚訝,而Masleev的演奏證明了,擁有此等實力的鋼琴家,根本不會害怕被樂團蓋過,他的精湛技藝有細膩的觸鍵相輔相成,廣泛的動態對比與音色變化,都提升了拉赫的和聲豐富度。


第二樂章採用了較慢的速度展開,樂團和鋼琴的互相對話在此樂章得到了昇華,今天的NSO演出也是超乎水準,弦樂聲音細膩,表情豐富、管樂音準很好,演奏雄偉,樂團和鋼琴的速度、音量大小都配合得很好,或許能歸功於代打指揮吳曜宇。由於慢板樂章,更能聽清楚Masleev的觸鍵方式,他使用踏板和擊鍵節制,聲音非常乾淨,在需要大張力時又能放開來演出。


第三樂章管弦樂團便以激烈的主題開場,隨後是鋼琴精彩的華彩樂段,Masleev也使出了渾身解數,原來剛剛都還不是100%的實力,激烈過後,引進由雙簧管吹奏之抒情段落,在長時間發展以後,緊張情節又由一個精采之鋼琴華彩樂段繼續地加強,帶領一個極快又盛大的樂段狂飆至樂曲結尾,以「拉赫曼尼諾夫式的結尾」雄壯有力地結束全曲。


Masleev演繹令人瞠目結舌,全場觀眾都暴動了,我也忍不住跳起來拍手,他的快板樂章揮灑出如火般的激情、慢板樂章如水般的溫柔,將拉赫曼尼諾夫最美最困難的鋼琴協奏曲之一表現得淋漓盡致,觀眾鼓掌停不下來,鋼琴家破例彈了2首安可曲才離去。


最後,我還是要他媽的再說一次,Dmitry Masleev超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