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5日 星期一

巴哈《布蘭登堡協奏曲》各版本比較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哈(德語: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同作曲家韓德爾和泰雷曼齊名。巴哈被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過去在日本的教育上曾被尊稱為音樂之父,但現今在日本教科書上已避免這樣稱呼。

巴哈出生於德國中部圖林根州小城埃森納赫(Eisenach)的一個音樂世家,在有生之年是一位著名的宮廷樂長,在德國萊比錫聖多馬教堂度過了最後27年的時間。

儘管他的音樂並沒有開創新風格,但他的創作使用了豐富的德國的音樂風格和嫻熟的複調技巧。他的音樂集成了巴洛克音樂風格的精華。但由於音樂的風尚迅速轉向為洛可可和古典主義風格,巴哈的複調音樂被視為陳腐之物,其成就長時間未得到應有的評價,僅僅作為管風琴演奏家而聞名。雖然莫札特、貝多芬等偉大作曲家均對巴哈的作品崇拜有加,但直到浪漫主義時代,作曲家孟德爾頌在萊比錫的圖書館中發現了巴哈的《馬太受難曲》,並且在其音樂會上演奏,才震驚音樂界。此後孟德爾頌對他的作品進行了發掘、整理和推廣,經過幾代音樂家的共同努力,巴哈逐漸恢復了今日的崇高地位。

貝多芬曾說:「巴哈不是小河,巴哈是大海(德文Bach是小河)。」貝多芬並不需要學習一切,莫札特和韓德爾對於他已經是先驅人物;僅僅只有巴哈,對於他的創作一直具有新的啟示作用。正如伯恩斯坦說:「我們如果認為巴哈的音樂很沈悶,並沒有什麼可恥的,因為是他的樂思超過同時期的人和我們所能瞭解。」巴哈在世時並不是有名氣的作曲家,但是時至今日他已被公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曲家。

巴哈的創作以B小調彌撒(Mass in B Minor, BWV 232)、馬太受難曲(St.Matthew Passion, BWV 244)、約翰受難曲(St.John Passion, BWV 245)、平均律鍵盤曲集(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BWV 846-893)、布蘭登堡協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s, BWV 1046-1051)、哥德堡變奏曲(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賦格的藝術(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以及其他大量教會音樂與器樂傑作而著稱。


作品介紹

《布蘭登堡協奏曲》是巴哈同類作品中最偉大的傑作,也是所有合奏協奏曲中最優秀的作品,一共有六首,其中《第二號》(BWV 1047)和 《第四號》(BWV 1049)最為著名。

1721年巴哈把這六部為室內協奏曲而做的樂譜獻給布蘭登堡侯爵,所以被稱為《布蘭登堡協奏曲》。這個時期正是巴哈創作的頂峰時期,作品豐富而優秀。這組作品是他自由發揮其技能的最佳範例之一,但此音樂除了創造純粹的歡愉之外,並無其它的任何意圖。巴哈動員了當時所有可能的樂器編製,同時更藉巧妙的樂思應用,寫成令人百聽不厭,充滿喜悅感的六首曲子,他不僅取悅了當時的貴族,同時也讓我們享受了樂曲中歡欣鼓舞的氣氛。

這六首協奏曲屬於大協奏曲,不同於現在更為常見的獨奏樂器的協奏曲,大協奏曲不是由一件樂器和樂隊競奏,而是一組數量較少的樂器和另一組數量較多的樂器競奏。六首布蘭登堡協奏曲當中,第二、四、五是典型的大協奏曲,有一組獨奏樂器(主奏部)和樂隊(全奏部)對峙,而第一、三、六則是樂隊的一部分對抗樂隊的另一部分。樂隊規模都不大,按照當時的配置,一般是7-13件樂器,大多以弦樂為主要的織體組成部分,木管常占據競奏者的地位,銅管樂器中只有第一用了圓號,第二用了高音小號。獨奏樂器組有3-4件樂器。由低音弦樂器和古鋼琴組成的通奏低音演奏低音聲部。

按照慣例,協奏曲是快-慢-快三個樂章,通常第一樂章是一個快板樂章,典雅,絢麗,帶著一絲驕傲;第二樂章是抒情的慢板,有沉思,有悲傷,也有甜蜜的回憶;第三樂章快速華麗,充滿了燦爛的光華。布蘭登堡的第一首是四個樂章,在傳統的三樂章後面加入了小步舞曲,三聲中段和華麗的波羅乃茲舞曲;第三號沒有慢板樂章,只有兩個慢板和弦作為兩個快板樂章之間的過渡;第二、四、五號,也就是有一組獨奏樂器和樂隊競奏的三首協奏曲的第三樂章都是嚴格的賦格樂章,獨奏樂器競相展示,樂曲在旋律的交織和和聲的結構中飛升。
▲第六號布蘭登堡協奏曲摹本,現存於柏林國立圖書館。



卡爾·李希特(Karl Richter,1926年10月15日-1981年2月15日),德國指揮家、管風琴演奏家。出生於一個新教牧師家庭,從小受巴哈音樂的薰陶。1949年至1950年間任萊比錫托馬斯教堂管風琴師(巴哈也曾任此職)。1951年創立了慕尼黑巴哈管弦樂團。卡爾·李希特是演繹巴哈的權威,他生前錄製了很多巴哈作品的錄音。著名的錄音包括巴哈的《布蘭登堡協奏曲》、《馬太受難曲》、《約翰受難曲》、《B小調彌撒》以及亨德爾的《彌賽亞》等。卡爾·李希特對於用仿古樂器演奏巴洛克音樂的古樂運動並沒有隨波逐流,他的樂團仍使用現代樂器。他把精力主要用在研究巴哈音樂的內涵上,注重在「神」而非「形」上去再現巴哈。

這張唱片是《布蘭登堡協奏曲》眾多版本中最著名的,李希特的演繹舒緩平穩,節奏和速度的控制偏感性,結構和層次感也很好,一般認為,他不是「浪漫派」也不是「復古派」的詮釋者,他的詮釋方法是「完全來自內心的誠摯」。

卡爾‧李希特與慕尼黑巴哈管弦樂團的樂器組合較一般版本豐富,每一聲部的樂器都能夠充份展現它們的特長,展現出如絲般的弦樂光彩,以及充滿活力的節奏感。他的樂團並非完全仿古,但是在精神層面他卻具有與巴哈最為貼近的氣質,而且具有令人屏息的戲劇性與魅力,雖然是60年代的錄音,但是效果卻非常出色,可說是歡愉的最好詮釋。

村上春樹在《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一書中用「我」指稱,卡爾·李希特指揮的布蘭登堡協奏曲是他所聽過最好的版本。航海家金唱片於1977年隨兩艘航海家探測器被發射到太空的唱片中所刻錄的巴哈《F大調第二號布蘭登堡協奏曲》第一樂章,正是卡爾·李希特的這個版本。


內維爾·馬里納爵士(Sir Neville Marriner,1924年4月15日-2016年10月2日),是英國的指揮家和小提琴家。13歲時他就已經在皇家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後來到巴黎音樂學院求學。1958年創辦舉世知名的聖馬丁學院管弦樂團。馬里納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指揮家之一。

馬里納和聖馬丁學院管弦樂團的巴哈,無論錄音和演繹都是四平八穩,速度和節奏比起李希特的版本稍慢一點,但若以古樂版的角度來說兩版都是稍快。本專輯是在1980年灌錄的數位版新錄音,很具現代感,可說是現代樂器版本的典範,因為這時已經有很多新古樂錄音爭妍鬥豔,所以馬里納決定要以獨奏者卡司為焦點以有別於當時其他的布蘭登堡協奏曲錄音。於是他網羅一群最頂尖的獨奏家一同來演奏,包括小提琴家謝霖(第二、四、五協奏曲)、長笛家朗帕爾(第五協奏曲)、直笛家佩特里(第二、四協奏曲)、大鍵琴家喬治梅肯(第五協奏曲)、雙簧管家霍利格(第二協奏曲)一同擔任曲中的獨奏段,這個錄音出動這些頂級獨奏家組成如此豪華的陣容,可謂史無前例,至今也是獨一無二。

聽此錄音,焦點自然會放在幾位名家身上,他們的吸引力不單在他們的名氣,更重要的是這幾位對巴哈的音樂都可算是行家。謝霖的巴哈不用說了,對於霍利格、朗帕爾、佩特里三位木管演奏家,只需查查他們所錄製的唱片資料,就知道巴洛克音樂在他們的演奏曲目裡都佔了相當大的比重。他們幾位也的確不負盛名,令這個錄音充滿了亮點。馬里納和聖馬丁學院管弦樂團的演奏也是相當不錯,他們憑著多年詮釋巴哈的經驗和權威見解,讓這套錄音獲得非常純正的巴哈語法,讓人聞之如沐春風。

Philips這一版比馬里納後來的EMI版略勝一籌。而且DUO版二張CD的價格便宜,很值得入手。


來自蘇格蘭的Dunedin Consort自John Butt在2003年出任指揮後(現稱音樂總監),聲名日隆,於2011年更被留聲機音樂雜誌選為世界最佳二十隊合奏團之一。Dunedin Consort的最大特色,就是沒有固定的演出規模,他們會按曲目決定合奏團的人數:可以是幾個人的合奏小組,也可以是五十人的中型班,這個做法反映了John Butt對作品有個人的分析及演繹上的靈活性。

這張專輯由Linn Records出品,身為高級音響製造商的Linn,為何會跨行推出音樂唱片?他們在二十多年前推出經典的Soundeck LP12黑膠唱盤時,工程師們發現市面上的一般唱片品質不足以測試出他們唱盤品質的精良之處,因此開始自行壓製一些唱片以便測試,後來更進而自行找到藝人灌錄自己的唱片,這就是Linn Records的由來。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們錄音的效果是絕對可以肯定的。從黑膠、CD到SACD時代,Linn對高品質錄音的堅持一直不減。他們宣稱:「沒有什麼比Linn的錄音更接近真實音樂的震撼」,這張專輯是2012年在英國Perth Concert Hall錄音,可以感受到各聲部分布在廣大的音場中,散發自然、甜美、澄澈的味道。

這部《布蘭登堡協奏曲》的古樂演奏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充滿了有趣的樂器選擇和跳舞般的旋律,並在不失準則下自然地擁抱了最適合巴哈的音樂。他的樂句處理分明,顫音的使用是節制的,節奏感非常理想,在平穩的旋律中所有的線條和各式各樣的色彩都從整體的質感中毫不費力地浮現出來。

John Butt很強調細節,在《第六號布蘭登堡協奏曲》中更重新調整了使用的古提琴和小提琴,以創造出更豐富、更諧振的弦樂織體。Dunedin Consort經常因其清新透明的質感和美麗平衡的聲音而受到讚譽,雖然這份錄音的器樂色彩有時會令人眼花撩亂,但是整體看來,Dunedin Consort和John Butt這對組合讓我們對熟悉的作品有了新的認識,為巴洛克風格中最著名的作品注入了新的光芒。


義大利音樂家合奏團(I Musici)可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室內樂團體之一,也是歷史上獨特的音樂傳奇。長年來,遵循並維護良好的演奏傳統,締造音樂美的價值,其所錄製的韋瓦第《四季》,可說是為世人提供了一個最佳的演奏詮釋版本。

成立於1952年的義大利音樂家合奏團,至今已超過一甲子的歷史,曾獲得義大利指揮家托斯卡尼尼讚譽為「全世界最好的室內樂團體」。成員包括6名小提琴手,2名中提琴手,2名大提琴手,1名低音大提琴手和1名大鍵琴手,成立之初幾經考慮,他們決定這個樂團將不設指揮,希望在排練和音樂會上這12名成員和朋友可以建立一種完全平等的關係,在樂譜的技術處理和詮釋方法上達成一致,而該團也成功的建立出超越傳統卻出人意料的和諧,將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即興技巧及歌唱性發揮得淋漓盡致。

這張唱片錄製於1965年,由創團成員兼樂團首席小提琴手Felix Ayo領銜,琴弦溫暖乾淨,聲音優美,在《第一號布蘭登堡協奏曲》中的圓號和木管樂器令人印象深刻,Maria Teresa Garatti演奏的大鍵琴以低調的方式為這件作品增添了一抹色彩;雖然整體演奏速度相較於前幾個版本慢了許多,卻彌補了巴洛克的色彩和輝煌。I Musici的演繹是自然且隨興的,風格端正而優雅,嚴謹中不失活力,節奏很活潑,不會匆忙,即使是那些對古典音樂沒有特殊知識或經驗的人也能感受到這曲子的魅力,強力推薦給第一次聆聽《布蘭登堡協奏曲》的樂友。


波士頓巴洛克合奏團(Boston Baroque)由大鍵琴兼指揮家馬丁·帕爾曼(Martin Pearlman)在1973年成立,是北美地區歷史最悠久的頂尖古樂團體,採用古樂器忠實再現巴洛克和古典時期的音樂。Martin Pearlman作為其音樂總監,樂團在美國各大洲的音樂會、音樂廳與劇院巡迴演出,也曾出國巡迴,波士頓巴洛克合奏團共拿過3次葛萊美獎和囊括古典音樂榜單企鵝唱片指南、留聲機等。

著名的美國唱片公司Telarc Records和Boston Baroque簽署了一系列的古樂錄音合作,Telarc是世界上率先採用數位錄音的幾家公司之一,數十年來該公司依然保持發燒先鋒的地位,不斷地在數位錄音品質上追求更傳真、更Hi-End的聲音重現,提供給愛樂者、發燒友第一流的影音饗宴,雖然Telarc Records還算年輕,但是它的貢獻絕不下於DG、DECCA、EMI、PHILIPS、RCA等古典大廠。

1993~1994年,波士頓巴洛克合奏團(Boston Baroque)和馬丁·帕爾曼(Martin Pearlman)錄製了一系列精彩的《布蘭登堡協奏曲》——完全在美國製作。波士頓巴洛克合奏團的演奏具有新鮮感和活力,音樂美妙又帶點「磨蝕」的感覺,節奏比傳統的演繹更快些 (「磨蝕」這樣的年代感更像是巴洛克音樂具備的品質,較快的速度可能更符合巴哈的初衷)。這些活潑、清晰、流暢的表演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小提琴家Daniel Stepner(他同時兼任第6號協奏曲中的兩位獨奏小提琴手),第4號和第5號更有Pearlman本人精彩華麗的大鍵琴cadenza

波士頓巴洛克合奏團的《布蘭登堡協奏曲》強調了獨奏樂器和管弦樂團之間的對比,例如在第3號協奏曲的第三樂章Allegro,其中大部分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之間的對話,在獨奏小提琴的過渡段之後,不同樂器以輪唱的形式出現。波士頓巴洛克合奏團(Boston Baroque)的詮釋最大化了管弦樂團和獨奏樂器之間的音調變化和戲劇對話感,這種方式非常成功,彌補了協奏曲固有的弱點。不僅如此,這張唱片的聲音質量更是一流的,錄音確實捕捉到現場活動的能量和情感,是近代很具特色的《布蘭登堡協奏曲》錄音。


結語

「每次演出《布蘭登堡協奏曲》都是音樂家一番精彩的腦力激盪。」—知名樂評家 焦元溥

巴哈在協奏曲創作方面最重要的典範是韋瓦第,他引用這位義大利作曲家最新的寫作手法,使新的義大利協奏曲和出自器樂的新語言作為音樂的整體,完全具體化。

1802年,J. N. Forkel就敘述了巴哈聽到韋瓦第的小提琴協奏曲時,常常讚不絕口,他指出巴哈不僅研究了這些協奏曲的主題處理手法、曲式和轉調的設計,並將其中若干首改編給鍵盤樂器。

《布蘭登堡協奏曲》的每一首樂曲都展現獨奏樂器的音色,且富於形式創意與豐富的個性,巴哈不只是從年輕時候開始研究巴洛克協奏曲的總結性作品,更突破了巴洛克協奏曲的形式,預示古典時期的協奏曲。

經典歷久彌堅,《布蘭登堡協奏曲》充滿不同配器的繽紛色彩以及壯麗雄偉的格局;聆聽這些歷史經典錄音,品味巴洛克時代無可匹敵的音樂風華,閉上眼睛,美妙的旋律將帶您踏進三百年前的宮廷,享受貴族般的音樂饗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