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日 星期日

2024/3/3【2024 TSO名家系列】米登柏格、瓦洛金與TSO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TSO)今年樂季首場音樂會於2024年3月3日(日)下午在臺北國家音樂廳登場,這也是我今年第一場音樂會,由俄國鋼琴家瓦洛金強力奏響,並由倫敦交響樂團指揮大賽得主米登柏格帶領,為TSO的55週年音樂饗宴揭開序幕。


§§


上半場第一首曲子是交響詩《午時女巫》(捷克語:Polednice),作品108,B.196,是德弗札克於1896年創作的一首交響詩,其靈感來自卡雷爾·愛爾本(Karel Jaromír Erben)的敘事詩集《花束集》(Kytice),這是他從美國回到祖國波西米亞後創作的一組受民族主題啟發的晚期管弦樂作品之一。


該曲使用不同樂器來說明人物和事件:雙簧管和低音單簧管分別用來描繪行為不端的孩子和女巫,十二聲鐘聲象徵著正午的到來。


由於對這首交響詩不太熟悉,我事先預習了幾個版本,大部分的演奏時長約13分鐘,不過指揮家菲利克斯·米登柏格(Felix Mildenberger)將速度放的非常慢,花了大約16分鐘才演奏完,音樂的結構和聲部都很清晰,今天北市交的銅管部都發揮得很好,只是《午時女巫》前後段落的張力對我來說略顯不足,幸好這場音樂會最重要的曲目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是採取正常的速度。


§§

柴可夫斯基一生共譜寫了三首鋼琴協奏曲,其中以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最為出色,是眾多同類型作品中最受世人喜愛的名曲之一,也因為他太有名了,以致其他兩首都被忽略而幾乎沒有被演奏的機會,唱片也寥寥無幾。



§


第一樂章是全曲中最為著名的樂章。以四支法國號的引子為開始,隨後展現極其雄壯和輝煌的主題,這個激動人心的主題甚至比整部鋼琴協奏曲還要有名,是每年柴可夫斯基音樂節的開場曲,也經常被影視作品所引用,為廣大聽眾所熟知。


第一樂章的演奏時間超過第二、三樂章加起來的總長(他的小提琴協奏曲也是如此),因為世上版本眾多,所以我大多聽完第一樂章就會判斷是不是自己的喜好,每個版本都有不同的特色,可以注意鋼琴和樂團互相競爭的關係,也能觀察序奏、呈示部、發展部、再現部的速度變化,平均演奏時間在20~21分鐘左右,有從頭到尾都很慢的版本:Richter(22:11)、Kissin(23:41)、也有飆快車的版本:Argerich(19:12)、horowitz(18:53)。這次獨奏鋼琴家阿列克謝·瓦洛金(Alexei Volodin)採取的速度相對中庸(20分鐘多),一開始強而有力的鋼琴和弦與壯闊的樂團齊奏,就達成了很好的音量平衡,這次難得買到2樓的座位,有最好的聽覺體驗,雖然是新的指揮和鋼琴家組合,但給我的第一印象非常好,讓我很期待接下來的發展,瓦洛金在序奏的速度不快,接著進入第一次的鋼琴獨奏段落則採取較快的速度,全場屏氣凝神的聽著,清脆的高音、宏亮的低音與豐富的音色,以及足可與樂團抗衡的氣勢,讓大家聽得目瞪口呆。


在發展部指揮引領著樂團逐漸加大音量與加快速度,接著以鋼琴為主形成變化,主題深情、真摯,如夢般甜美,兩者共同築起高潮,音樂隱隱顯示著第一主題,逐漸移到再現部。


在再現部,第一主題出現在鋼琴上,聽來略有變奏。再現第二主題後,鋼琴開始裝飾奏,這段華彩樂段很長,一下有可愛的氣氛,一下又漂浮詭異氣息,最後會展開得華麗多彩。這裡是第一樂章中的最高潮,瓦洛金用上了全部的技巧,速度逐漸加快,然後與樂團進入雄壯的尾聲部,最終走向勝利的結局,熱情澎湃的齊奏旋律,一波波迎面而來,往往讓聽者誤以為全曲結束而鼓掌(今天觀眾很安分沒有鼓掌)。


§


第二樂章引用一段法國歌謠,不過由於加上弱音器的中低音弦樂演奏和鋼琴在高音區花俏地裝飾的緣故,而被模糊化了。接在波瀾萬丈的第一樂章後,瓦洛金在這個樂章以獨奏行板主題,加上顫音與音型裝飾變奏,讓焦躁的靈魂在這個安祥的主題裡當能得到安慰,是柴可夫斯基最優美的抒情篇章之一。


§

第三樂章緊接著第二樂章演奏,是很有躍動感與生命力的樂章。定音鼓忽然敲出一個音符,使這樂章的氣氛一轉,並展現鋼琴的華麗技巧。鋼琴主奏開始迴旋主題,接著小提琴以降D大調用八度奏莊重抒情的對比主題,兩個主題的糾纏發展形成高潮。經過鋼琴細碎部分後,音樂進入暴風雨前的平靜氣氛,管弦樂逐漸高昂,鋼琴以千鈞之勢襲來,把音樂推向尾聲部,我曾以為瓦洛金在第一樂章結尾的華彩樂段已用上了全身的力氣,不過在這裡他居然可以拿出只能讓我用「雷霆萬鈞」來形容的氣勢,浩浩蕩蕩地與樂團釋放凜然的氣勢將情緒帶至最高潮,迎接豪華燦爛的結尾,在全場觀眾熱烈的掌聲下,瓦洛金來回謝幕了7、8次,也帶來了3首安可曲,可見大家對於這次的演出非常滿意,振奮人心。


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並非只是鋼琴的炫技而已—悉心精緻的管絃樂部份緊貼著鋼琴獨奏,忽而潛行,忽而與鋼琴合而為一優美淒切的弦律與圓潤的和聲交融化成絕美的詩篇,結構上是古典的;情感上則是個人主義的浪漫樂風;此曲有著洗煉的西歐格調、華麗的管弦樂法、交融著浪漫戲劇式的激情和斯拉夫式的豪放,尤其他所包含的優美民謠曲調更成為此曲的魅力,使得每個一流鋼琴家無不克服其中艱深的演奏技巧競相演出此曲,它稱得上是19世紀俄羅斯鋼琴音樂的一個頂峰,也是19世紀歐洲音樂藝術中最有天才的創作之一。


這首鋼琴協奏曲反映出柴可夫斯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光明與歡樂的熱望,結合了巨大的力量、宏偉的規模同真誠率直的抒情性。這部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象非常豐富,它的主題呈現多樣性的風貌,緊張發展的樂思所具有的內在巨大力度,都是它那激動人心的魅力所在,也是我心目中最喜歡的鋼琴協奏曲之一。



§§


下半場的德弗札克《D大調第六號交響曲》是比較鮮為人知的作品,他最出名的交響曲是第八、第九號,此曲創作於1880年,於1881年3月25日首演。


德弗札克在職業生涯的早期就接觸了布拉姆斯的音樂,並在維也納花時間進一步學習,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雖然德弗札克的基本風格取向與這位老作曲家在古典的克制和對傳統形式的忠誠方面相似,但他的作品在無數微妙的方式中展現出捷克特色。


§

第一樂章以簡單的兩個音符上升動機開啟了作品,並成為樂章的重要組成,整個樂章充滿了巨大的對比,指揮米登柏格帶領著樂團來回拉扯,這次沒有採取令人出乎意料的速度,而是安穩的節奏、獨特的和聲與多彩的管弦樂;構成了作曲家明確無誤的、和藹可親的波西米亞風格。


這個極其簡單的主題在僅僅 50 小節之後就發展到了宏偉的規模。這個樂章極富旋律性,以D大調的CODA結束,並回顧了之前的主題,先前在再現部出現的主題再次回歸。接著,樂曲逐漸衝上一個強奏點,由小號和長號演奏第一主題,整個樂團都參與其中,隨後激動的部分漸弱,似乎要迎來一個平和的結尾,直到第二主題的齊奏聲降下帷幕,結束了這個樂章。整個樂章充滿活力和果斷的性格,有人說這是德弗札克的「田園」特徵,但我第一次聆聽的時候沒有此想法,不過有感受到溫暖而快樂的心情。


§

第二樂章和第四樂章是我個人沒那麼喜歡的部分,整體同樣具有捷克特色,讓人想起波希米亞鄉村的寧靜、森林之美。在簡短的引子中由小提琴演奏,追求詩意極富浪漫色彩。情感、戲劇性爆發、多變的管弦樂色彩,以及持久的優雅感結合在一起,使第二樂章充滿了一種難以置信的現實與虛幻的氛圍。


第四樂章以一種強烈地讓人聯想到布拉姆斯《D大調第二號交響曲》相應樂章的方式開始。然而,它又以獨特的風格和精神在豐富發展的音樂風景中前進,既是德弗札克特有的,又是波希米亞式的,其中有幾個以銅管樂器為特色的段落,以一半的速度呈現主要主題,最後以合奏最強音結束。



§

第三樂章雖然很短,但卻是我最喜歡的段落,融合了捷克舞蹈「Furiant」,是這部作品中唯一直接表現民間風格的音樂,其充滿活力的主題交替出現在雙拍和三拍的節奏中,一個速度較慢的三重奏歌曲與周圍的主題形成對比,今天的弦樂部清晰而靈巧,樂團跟著指揮的拍號變換節奏,令人興奮和刺激,洋溢著捷克人民的熱情。首演時,這首樂章受到熱烈歡迎,觀眾紛紛要求加演。


§§


整體來說,雖然下半場的曲目我不是很熟悉,但反而可以專注在享受器樂美麗的音色與飽滿的音場,今天樂團的發揮都很出色,尤其是銅管樂部(上下半場都很吃重),木管樂部和弦樂群也發揮得很好,指揮家菲利克斯·米登柏格(Felix Mildenberger)不愧是曾在倫敦交響樂團擔任過助理指揮,該團與克爾提斯·伊斯特凡(Kertész István)合作的德弗札克交響曲全集可是史上最佳演繹之一,他對音樂有絕佳的洞察力,富有音樂性及活力,甫滿33歲的他,更被譽為是下一位指揮巨星。


作為今年第一場音樂會我很滿意,上半場有浪漫熱情的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下半場有豐富動人的德弗札克《第六號交響曲》,謝謝米登柏格、瓦洛金與TSO為觀眾們帶來難忘精彩的演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