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管弦樂團(法語:Orchestre de Paris)成立於1967年,前身為「巴黎音樂院管弦樂團」,由時任法國文化部長安德烈·馬爾羅與樂團首任音樂總監馬塞爾·蘭多夫斯基共同委託指揮家查理·明希創建。1976年,指揮家丹尼爾·巴倫波因接任音樂總監,並創立了附屬合唱團,從此兩者密切合作,成為法國樂壇的重要組合。1994至1996年間,樂團曾以巴黎沙特雷劇院為演出基地,現今則自2015年起常駐於巴黎愛樂廳,擁有119名常任團員。
巴黎管弦樂團(法語:Orchestre de Paris)成立於1967年,前身為「巴黎音樂院管弦樂團」,由時任法國文化部長安德烈·馬爾羅與樂團首任音樂總監馬塞爾·蘭多夫斯基共同委託指揮家查理·明希創建。1976年,指揮家丹尼爾·巴倫波因接任音樂總監,並創立了附屬合唱團,從此兩者密切合作,成為法國樂壇的重要組合。1994至1996年間,樂團曾以巴黎沙特雷劇院為演出基地,現今則自2015年起常駐於巴黎愛樂廳,擁有119名常任團員。
我對巴黎管弦樂團的最初印象,來自1982年由巴倫波因指揮、灌錄的拉威爾《波麗露》,這張專輯後來在荷蘭的流行音樂排行榜上大放異彩。自此,樂團與多位指揮合作錄製了大量經典作品,尤以丹尼爾·巴倫波因(1975-1989年)、帕佛·賈維(2010-2019年)與丹尼爾·哈丁(2016-2019年)任內所留下的錄音最具代表性,其中涵蓋白遼士、比才、聖桑、德布西、拉威爾等法國作曲家的作品,使巴黎管弦樂團成為詮釋法國音樂最具代表性的交響樂團。
2019年6月,年輕指揮家克勞斯·麥凱萊首次以客座指揮身分登台指揮該團。隔年6月,樂團宣布任命他為下一任音樂總監,原定於2022-2023樂季上任,然而麥凱萊最終提早於2021年9月就職。近年來,巴黎管弦樂團與麥凱萊亦積極與Decca唱片公司合作,2025年5月發行了最新專輯,包括白遼士《幻想交響曲》與拉威爾《圓舞曲》。
此次巴黎管弦樂團的亞洲巡演陣容堪稱豪華,由炙手可熱的荷蘭指揮家克勞斯·麥凱萊領軍,搭配兩位國際間一票難求的新生代獨奏家——鋼琴家任奫燦(Yunchan Lim)與小提琴家丹尼爾·洛薩科維契(Daniel Lozakovich)。三位音樂家皆未滿30歲,人氣與實力兼具,音樂會門票自然很快售罄。
克勞斯·麥凱萊自2020年起擔任奧斯陸愛樂樂團首席指揮,2021年起兼任巴黎管弦樂團音樂總監,並預計於2027年接掌荷蘭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以及芝加哥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職位。記得2023年,他率奧斯陸愛樂首次來台演出,我特地南下高雄衛武營音樂廳朝聖,當時便被他俐落而直接的音樂語言所震撼,那是一種帶有強大能量的表現力,從指揮台上毫不保留地釋放出來。雖然我對他過於展現個人威壓的風格略帶保留,認為或許欠缺一點音樂的深度,但仍對他的未來發展充滿期待,而這次能同場聆聽我一直關注的任奫燦與洛薩科維契,更讓此次演出比兩年前的陣容更令人興奮。
這幾年新生代音樂家層出不窮,他們多半藉由國際音樂比賽嶄露頭角,與過去靠唱片傳世的音樂家相比,擁有更高的現場曝光率。雖然我仍熱愛那些黃金時期的經典錄音,但畢竟那些大師已成歷史,無法在當代舞台上再現,而追蹤這些正在成長中的年輕音樂家,或許其中就潛藏著下一位足以代表我們世代的大師。這種「尋寶」般的熱情,正是讓古典音樂持續吸引聽眾、推動現場音樂會不斷發展的動力之一。
【演出曲目】
布列茲:《起始》
BOULEZ: Initiale
拉赫瑪尼諾夫:G小調第四號鋼琴協奏曲,作品40
RACHMANINOFF: Concerto for Piano No. 4 in G Minor, Op. 40
白遼士:《幻想交響曲》,作品14
BERLIOZ: Symphonie Fantastique, Op. 14
演出以布列茲1989年為七支銅管而寫的《起始》揭幕:兩把小號、兩把法國號、兩把長號與一把低音號全程站立,彼此追逐、呼應,層層疊出色彩織體。短短四分鐘已將巴黎管弦樂團銅管組的精準與體力展現得淋漓盡致,一抹峻拔的現代氣息,為整晚基調定下明亮而大膽的起點。
上半場的焦點是拉赫瑪尼諾夫:G小調第四號鋼琴協奏曲,這首作品相比熱門的拉二、拉三知名度低得多;我曾在2023年聽過史蒂芬·賀夫與NSO國家交響樂團的現場演出,對其獨特氣質印象深刻。樂曲雖保有拉赫瑪尼諾夫特有的綿長旋律與俄式磅礴氣勢,但更令人留下印象的,恐怕是晦暗的半音階色彩、大膽的和聲轉移、詭譎的快速音群和難以預測的節奏變化。種種風格的轉變,都與我們所熟悉的拉式風格相異其趣,呈現出一番新的面貌,這或許是此曲始終無法如作曲家其它樂曲那般親民的原因,卻說明了拉赫瑪尼諾夫在創作上的不斷探索與尋求突破。
鋼琴獨奏由21歲的任奫燦擔綱,2022年6月他在美國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奪冠,令他成為史上最年輕的得主,決賽演出的拉赫瑪尼諾夫:D小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在YouTube觀看次數已超過1,700萬,被認為是當代最好的演繹版本之一。舞台下,他顯得靦腆羞澀,然而一但坐上鋼琴,卻彷彿瞬間切換人格——自信、乾淨、透徹的觸鍵中蘊藏細膩與狂放。任奫燦的音色帶一抹奇異光澤,浪漫和聲被收束,魔幻旋律稍作後退,鋒寒如刀光的聲線格外醒目,他巧妙融合拉四中爵士切分、半音滑移與冷冽現代主義語彙,塑造出極具個人色彩的詮釋。
然而,克勞斯·麥凱萊與巴黎管弦樂團的協奏在平衡上稍顯失衡,或許是因為我坐在音樂廳4樓的關係,第一樂章多數樂團合奏段落掩蓋了鋼琴低音,只餘高音浮現,缺乏厚實支撐,令鋼琴段落顯得力道不足。
第二樂章如同沉思獨白,慢板鋪陳讓任奫燦的鋼琴音色有較多展現空間,主題在多重調性間游移,黑夜般的陰翳悄然瀰漫,憂鬱情緒醞釀其間。
終樂章中,樂團與鋼琴的音量平衡稍見改善,互相飆速的火花逐漸升溫;惟麥凱萊光輝燦爛的聲響仍與任奫燦冷冽俐落的觸鍵形成割裂,令我想起前年於衛武營聽他指揮西貝流士: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時,同樣因指揮強烈個人風格而壓過獨奏主角的情形。
說回任奫燦,鋼琴宛如他的城堡,演奏時他像是周遊星球的小王子;離席後又顯得手足無措,頻頻鞠躬、匆匆穿越團員返後台。安可曲的蕭邦:a小調圓舞曲,作品34-2,則展現與鋼琴協奏曲截然不同的面向:在無樂團干擾下,他的聲音如一池深邃湖水,清澈而靜謐,速度與節奏掌握獨樹一幟,毫無濫情,內斂、沉靜、富於哲思,是我很喜歡的詮釋,下一次他來台灣開獨奏會我一定要去聽。
§
下半場的白遼士《幻想交響曲》為克勞斯·麥凱萊指揮巴黎管弦樂團演出的第22場,也是此作品最終場的演出,臺灣觀眾得以見證這樣的重要時刻,實屬難得。《幻想交響曲》自1830年由巴黎管弦樂團首演至今,已有近200年歷史,可謂樂團的鎮團之寶。白遼士作品配器極為創新,用上兩架豎琴、短號、歐菲克列伊德低音號、兩組定音鼓與兩個大鐘,構築出屬於法國的華麗色彩與聲響語彙。
下半場的白遼士《幻想交響曲》為克勞斯·麥凱萊指揮巴黎管弦樂團演出的第22場,也是此作品最終場的演出,臺灣觀眾得以見證這樣的重要時刻,實屬難得。《幻想交響曲》自1830年由巴黎管弦樂團首演至今,已有近200年歷史,可謂樂團的鎮團之寶。白遼士作品配器極為創新,用上兩架豎琴、短號、歐菲克列伊德低音號、兩組定音鼓與兩個大鐘,構築出屬於法國的華麗色彩與聲響語彙。
這首交響曲也是麥凱萊與巴黎管弦樂團最新錄製的專輯作品,演出前我便以此版本作為預習參考,坦白說,撇開錄音品質不佳不談,我並未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
然而,現場演出完全顛覆了我對這部作品的印象。或許是因為下半場不再需要配合獨奏家,麥凱萊可以更加專注於樂團整體的掌控與發揮,他全場背譜指揮,將律動感作為音樂推進的核心,帶領巴黎管弦樂團產生近乎有機的流動與生命力,那種彷彿幫浦般律動推進的鼓動,結合麥凱萊透徹解構後所塑造的細膩音色層次,讓音樂自然地迸發出極具感染力的力量。
第一樂章開頭,小提琴在麥凱萊的掌控下以柔和的音色如白雲般緩緩展開,隨著音量的遞增,音色隨之硬化,突顯了戲劇性的張力。在樂段配置上,他特別強調管樂旋律的清晰度,讓雙聲部小提琴保留透明空間,並巧妙鋪陳木管主題動機,同時也讓大提琴能夠被聽見,卻不至喧賓奪主。
第二樂章的處理極具巧思,一開始營造出某種不祥的預感,隨後卻神乎其技地過渡為一場貴族舞會的場景。整體音響從寬廣的空間感轉為有包覆力的密度,彷彿進入宮廷宴會之中,圓舞曲在麥凱萊的指揮下旋轉至瘋狂,將藝術家陷入愛戀的激動情緒一路推至崩潰邊緣,最後以低語般的失戀之音作結,強烈情緒幾近心碎。
第三樂章的牧歌氣息中帶有些微不安,小提琴首席與長笛之間的二重奏特別出色,既流暢又具有對話感,增添了整體層次與戲劇性。
第四、第五樂章,軍樂隊般的節奏如雷如電席捲全場,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在句尾處與大鼓的轟鳴呼應,營造出重擊般的衝擊感;銅管與定音鼓彷彿終於迎來展現全力的時刻,不遺餘力地爆發能量,音浪翻湧推向驚人的高潮,最終段由舞台左後方傳來的鐘聲蒼茫深沉,美得幾乎令人無法相信那是現場的真實聲響。
這場演出讓我真正見識到巴黎管弦樂團的音色多樣性與演奏能力之高超——小提琴組音色溫暖而蓬鬆,雖非厚重路線,卻也非輕浮敷衍,在樂曲中能自由轉換各種場景與色彩;大提琴時而如巨石般沉穩,時而又能躍動如探戈舞步般火熱;木管則展現甜美音色與靈巧的伴奏能力。最讓人驚豔的,是銅管與定音鼓的表現,聲響變化之豐富,張弛有度,既能壓低音量,也能驟然爆發,極具戲劇張力。
整體來說,麥凱萊與巴黎管弦樂團的《幻想交響曲》現場效果遠遠超過錄音版本,演出呈現出獨具法式風格的精緻與節奏感,音色優美且富於律動,帶有一絲奇幻氛圍與悅人愉悅。雖然相較之下或許少了些戲劇性與敘事張力,但整體更像是一座玫瑰盛開的花園,少了失戀的悲鳴,卻多了奔放熱情與熾烈能量,令人難以忘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