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 星期三

2025/6/25 克勞斯.麥凱萊&巴黎管弦樂團 x 洛薩科維契


【演出曲目】

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35
TCHAIKOVSKY: Concerto for Violin in D Major, Op. 35

穆索斯基;拉威爾改編:《展覽會之畫》
MUSSORGSKY, arr RAVEL: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本場音樂會上半場並未安排常見的序曲或短曲作為暖場,而是直接以柴可夫斯基膾炙人口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開場,顯現主辦單位對演出陣容的高度自信。


擔任獨奏的小提琴家丹尼爾·洛薩科維契(Daniel Lozakovich),2001年出生於瑞典斯德哥爾摩,是當今炙手可熱的年輕小提琴家之一。他七歲開始學琴,九歲即與斯皮瓦科夫指揮的莫斯科名家室內樂團合作登台。2012年起於德國卡爾斯魯厄音樂學院師從瑞辛(Josef Rissin),2021年獲碩士學位,並自2015年起接受渥爾夫森(Eduard Wulfson)指導。他目前所使用的樂器是由路易威登-軒尼詩基金會出借的1713年史特拉底瓦里名琴「聖西」(ex-Sancy)。


雖然這是我首次現場聆聽洛薩科維契演出,但他的錄音我早已耳熟能詳。2019年,他與斯皮瓦科夫(Vladimir Spivakov)及俄羅斯國家愛樂錄製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現場錄音,被《留聲機雜誌》譽為70年來最傑出的詮釋之一;2024年則與鋼琴大師普雷特涅夫推出法朗克與葛利格的小提琴奏鳴曲。兩人相差44歲,卻在音樂上展現了無比契合的默契。普雷特涅夫曾讚譽他:「我將成為過去,而他是未來最偉大的小提琴家。」


這兩張專輯不僅錄音品質極佳,演繹也是令人眼睛一亮,沒想到一位年紀這麼輕的小提琴家,內心世界卻是如此的成熟,洛薩科維契的演奏風格內斂而深刻,並不著重於炫技或速度,而是以清晰的音色與豐富的層次,挖掘音符背後的情感與思想。


今天的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演出,即展現出他一貫的成熟風格。第一樂章一開始的緩慢速度,便透露出與眾不同的詮釋思維。獨奏聲線細膩柔滑,彷彿銀絲般綿延不絕,技巧高超卻不張揚。尤其在第一樂章尾聲的裝飾奏中,音符經過精雕細琢般地流瀉而出,清晰而有情感張力。他沒有耽溺於過度的節奏拉扯,而是以一氣呵成的流暢感,呈現了樂段的內在連貫。


巴黎管弦樂團提供了溫暖圓潤的伴奏音色,與洛薩科維契略帶冰冷卻節制的獨奏音色形成對比,卻也產生了一種奇妙的平衡。指揮克勞斯·麥凱萊在協奏過程中,手勢與眼神在獨奏家與樂團之間靈活轉換,動態調整速度與節奏,展現極高的協調能力,讓整體演出在細膩與力度之間維持精準的平衡,比起昨日的合作顯得更為合拍。


第二樂章的詩意與抒情風格更顯出樂團的細膩層次。單簧管、巴松與長笛的旋律如朦朧浮影般地交織出憂而不傷的氛圍。洛薩科維契的獨奏處理細緻無比,透過輕柔的滑音與適度的揉音,吟唱出一種淡淡哀愁,不流於濫情,令人動容。最讓我驚訝的是,他的琴聲穿透力極強,即便在最弱音時,也能清楚傳達至音樂廳的每一個角落,全場觀眾也表現出極高的素養,沒有發出噪音,讓這段音樂更加純粹。


終樂章的俄羅斯風迴旋曲更是將演出推向高潮,麥凱萊刻意加快樂團速度,彷彿挑戰獨奏家,最終洛薩科維契也被激起了熱情,演奏動作明顯加大,氣勢十足。在高難度的快速樂段中,他展現出無懈可擊的俐落弓法,與樂團銅管與打擊的對話亦是火花四射,將整曲在節奏、力度與張力的推進中,結束於令人驚嘆的高潮。


柴可夫斯基的音樂經常被認為需要極致的情感與熱血沸騰的詮釋,但洛薩科維契的演出證明,即使是耳熟能詳的曲目,也仍有新視角、新層次可供探索。他的演奏風格更傾向古典主義,內斂而高貴,展現了完全不同於傳統俄派的詮釋魅力。


在觀眾熱烈掌聲與歡呼中,洛薩科維契慷慨地安可兩首無伴奏小提琴曲,分別來自巴赫與易沙意,兩曲難度極高,完全足以作為正規音樂會曲目。巴赫的作品展現他對音色、結構與動態的極致掌控,彷彿一把小提琴即可奏出整個宇宙;而易沙意的作品則在短短幾分鐘內展露所有高難度指法與弓法,技術與表現力兼具,令人嘆為觀止,我觀察到連樂團中的小提琴手們也不禁露出敬佩與無可奈何的表情,令人會心一笑。


下半場開演前還發生了一個趣事——觀眾席忽然一陣騷動,原來是上半場才在舞台上風光演出的洛薩科維契悄悄坐到二樓觀眾席觀賞下半場。我聽這麼多年音樂會第一次遇到上半場獨奏家下半場直接坐在觀眾席聽,也難怪觀眾會如此瘋狂。




§​


下半場演出的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原為鋼琴獨奏作品,靈感來自一次畫展,展出的是作曲家一位早逝友人的畫作,充滿天馬行空的幻想與敘事性。這首作品後來經法國作曲家拉威爾改編為管弦樂版本,他以獨具匠心的配器手法與魔幻般的音色調配,為這部作品注入華麗且細緻的色彩,成為最受歡迎的改編版本。


巴黎管弦樂團在克勞斯·麥凱萊的帶領下,延續了昨晚演出白遼士《幻想交響曲》的熱血風格。或許因為這是本次音樂會的最後一場,全體樂手彷彿釋放了壓抑已久的能量,展現出幾近俄羅斯樂團般的爆發力與豪邁音色,將這場《展覽會之畫》演奏得色彩繽紛、氣勢萬鈞。




樂曲從開場的〈漫步〉主題就展現銅管群輝煌不失節制的音色,為全曲定下宏偉的基調,隨著畫像場景的轉換,麥凱萊的現場「造景力」也隨之發揮得淋漓盡致。

在〈侏儒〉一段中,弦樂透過強烈的動態對比,塑造出一種不安與詭異;〈古堡〉段落則由法式中音薩克斯風主導音色調性,營造出如夢似幻的氛圍,令人聯想到拉威爾《波麗露》裡的音色質感。


〈杜樂麗花園〉中,木管嬉戲輕盈,音色透明靈巧;〈牛車〉則拋棄傳統沉重的宿命感,改以快速推進與強調低音號線條,展現出一種充滿動感的氣勢。〈雛雞之舞〉充滿童趣與幽默感,是本曲中最輕快俏皮的一段。


來到〈墓窟〉時,銅管創造出如同古墓般的宏大空間感,而後進入〈與亡魂對話〉,首席小提琴家高音顫音猶如鬼魂出沒,音色透明中透著絲絲寒意。


〈女巫的小屋〉則是整首作品中最狂野的一刻,渾厚的低音大提琴讓人彷彿看見女巫駕著火箭直衝雲霄,積蓄許久的張力終於全面爆發。麥凱萊並未粗暴地一腳踹開〈基輔城門〉的雄偉篇章,而是循序漸進,層層堆疊出壯麗建築般的結構感——鐘聲與打擊樂齊鳴,彷彿一磚一瓦都在為這座音響建築添上釉彩。最終的輝煌和弦,如陽光照耀下的金色穹頂,壯濶而光輝,充滿俄羅斯風土人情的廣遠氣勢。


整場演出中,麥凱萊展現了優異的結構感與節奏控制力,巴黎管弦樂團的合奏精準而有層次,無論是激情澎湃的樂段,還是靜謐收束的段落,都能兼具動能與張力,留下極為完整的聆聽體驗。


在全場觀眾如雷的掌聲中,樂團加演了安可曲——比才歌劇《卡門》中的〈鬥牛士之歌〉。這段旋律歡快、節奏明快,樂團樂在其中完全玩開了,最後還秀了一段轉大提琴的橋段,麥凱萊此刻簡直像《交響情人夢》裡的千秋王子真人版,也難怪整個樂團都S團化了(笑)。


這次麥凱萊與巴黎管弦樂團的兩場音樂會,對我而言比他2023年率領奧斯陸愛樂來訪時更讓人驚艷。他這幾年進步神速,期待下一次再見到他時,又會帶來怎樣的進化與驚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