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30日 星期一

2023/10/30《賦格的藝術-卡薩爾斯四重奏之夜》

卡薩爾斯四重奏(Cuarteto Casals)是一支備受讚譽的西班牙弦樂四重奏團體。該團創立於1997年,在得到大提琴家卡薩爾斯的遺孀同意之後使用此名,由小提琴家阿貝爾.托瑪斯(Abel Tomàs)、小提琴家薇拉.瑪提涅茲(Vera Martínez Mehner)、中提琴家約翰森.布朗(Jonathan Brown)和大提琴家阿瑙.托瑪斯(Arnau Tomàs)組成,2000年獲得倫敦國際弦樂四重奏大賽首獎,2002年獲得漢堡國際布拉姆斯大賽首獎,一躍而為歐陸最頂尖的弦樂四重奏團。


卡薩爾斯四重奏是第一個享譽全球的西班牙弦樂四重奏團。除了演出與錄音之外,四位成員皆任教於加泰隆尼亞高等音樂院。加泰隆尼亞政府頒予他們「加泰隆尼亞文化大使」頭銜,以表彰他們的文化貢獻,他們甚至曾經隨著西班牙國王參加外交巡訪,獲頒西班牙國家音樂獎。


為紀念他們創團25周年,這次到訪台灣帶來巴赫最後遺作《賦格的藝術》,與海頓和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作品,卡薩爾斯四重奏以其出色的音樂演繹、精湛的技巧和對細節的關注而聞名,他們對廣泛的作曲家和音樂風格進行了精心的研究和演繹,包括巴赫、貝多芬、舒伯特、布拉姆斯、巴托克等,演奏風格兼具情感和技術的平衡,給人深思和感動。




§


這兩周瘋狂聽音樂會,接續著上周《音樂的奉獻》,這次卡薩爾斯四重奏帶來巴赫的最後一部鉅作《賦格的藝術》,其結構嚴謹之餘又不失理性之美,成為後世許多作曲家的學習對象兼靈感來源,可說是音樂史上最偉大的對位技法作品。


現存最早的草稿,內有15個賦格以及4個卡農(最後一首賦格未完成),巴赫只對第18號賦格註明使用的樂器,其他沒有特別註明,所以在現代有小樂團、管風琴或鋼琴及四重奏演奏的版本,這次卡薩爾斯四重奏演出其中8個賦格。


開場巴赫《賦格的藝術》由第一小提琴的拉出D小調主題,接著第二小提琴、大提琴、中提琴陸續加入,由其他聲部以不同的調式進行模仿,逐漸構成了巨大、壯觀的世界,卡薩爾斯四重奏果然沒有讓樂迷失望,他們四個人、四個聲部,屏氣凝神一個音一個音建構出多聲部的紋理和精緻的結構,透過現場的空間與空氣震盪,全場觀眾彷彿進入了另一個時空,每個聲部都展現出最佳聲響,綿密交織,層層堆疊,創造出好像飄逸在教堂中的音色,讓我不由得肅然起敬。


儘管我聽了很多次都覺得《賦格的藝術》的音樂性不是很高,但從這個簡單的D小調主題開展的樂句,透過縝密的複音技法,以轉位、逆行、倒影等各種手法,宛如迷宮般極盡變化地將賦格的技法發揮到淋漓盡致,簡直是「用數學寫出美麗的音樂」,純粹、美麗、不可方物,進而達致神聖的境地,而卡薩爾斯四重奏成員之間的默契好到猶如一體,彼此之間的速度、音量配合,還有聲部進入的時間點毫無誤差,是我至今聽過最完美的合奏,他們完美地控制了聲音的優美和紮實,展示了精確的呼吸技巧,創造了非凡的包圍感與張力,而不失一絲抒情。


——聽眾被催眠了。
直到8首賦格全部演奏完畢的片刻後,所有聽眾才意識到樂曲已經結束。


§


上半場第二部作品—海頓:A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20之6,具有海頓音樂中常見的明亮、樂觀的個性。調性是A大調,突顯了主奏小提琴的最高和最明亮的音調。


他的終樂章是賦格曲,包含三個主題。與該組作品中其他賦格曲一樣,這首曲子始終保持低沉的聲音,直到接近尾聲時才進入強音。然而,與其他賦格曲不同的是,這首曲子沒有強調戲劇性,主要是維持在大調及保持樂觀的性格。

海頓早期的弦樂四重奏格局是把小提琴當作獨奏樂器,其他三件樂器只是和聲伴奏的角色,但從這組6首的作品20開始,海頓平等的對待四件樂器,更增添了弦樂四重奏的豐富性與迷人魅力。這組完成於1772年的作品,雖然同樣採用了「嬉遊曲」的名稱,但格局卻已完全跳脫早期「嬉遊曲」的範疇,中提琴與大提琴的角色更形重要,也同時有獨奏的部份,與小提琴的表現等量齊觀。其中有三首的終樂章採用賦格的形式,但並不是巴洛克時期的「賦格」,而是多部的複對位形式,可以看出作曲家在此一曲式上的多方嘗試。海頓的出版商Johann Julius Hummel或許嗅出這組作品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而將這套作品命名為「太陽」,象徵著這種全新曲式的黎明到來,即將開創出全新的局面。


§


音樂會上半場演奏巴赫:賦格的藝術,BWV 1080與海頓:A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20之6時,第二小提琴手Abel Tomàs坐第一小提琴位子,下半場貝多芬才由第一小提琴手Vera Martínez Mehner坐回本位。這兩人的琴風,一個輕巧秀逸,一個沉靜圓融,古典、巴洛克的曲目與浪漫派的曲目,需要兩種風格的體現,使得這樣的分工格外有意思。同時,他們在演奏巴赫與海頓的曲目時使用巴洛克琴弓,而演奏貝多芬時,他們選擇貝多芬那個時代的琴弓,並不是現代琴弓,算是巴洛克弓與現代弓之間的過渡種類。最後兩首安可曲使用的就是現代琴弓。這樣的細節與講究讓人敬佩。




§


下半場的貝多芬:C大調第九號弦樂四重奏,作品59之3,是貝多芬弦樂四重奏中最有王者風範的,有人稱之為「英雄四重奏」,是作於1808年的Op.59三部絃樂四重奏中的第三部。它綜合了Op.59第一部和第二部的對外與對內拓展,成為三者中最為出色者,而且開放了三把提琴樂器「各自出頭當主角」的空間,尤其是末樂章,表現出當時貝多芬登峰造極的作曲技巧。


第一樂章,激昂的第一主題是由第一小提琴給solo提示,並主導整個樂章的發展,在發展部中,第一主題有五彩繽紛的發展,在再現部中又通過變奏等手法,形成壯麗的高潮。


第二樂章,以大提琴的撥弦為伴奏,第一小提琴奏出憂鬱而內省的旋律,兩小節後第二小提琴與中提琴也加入,揮之不去的搖曳節奏,相伴其他樂器的哀戚主題。


第三樂章是優雅的小步舞曲,這樂章接在情緒較灰暗的第二樂章之後,對比之下,有溫柔可愛的感覺。中間樂段為F大調,清晰而有節奏感,雖然不長,但在有衝擊性的第四樂章之前,這樂章給人一段放鬆的時間。在尾聲部後直接進入第四樂章。


最後一個樂章的賦格,則讓暗啞的中提琴率先帶出主題,然後依第二小提琴、大提琴、第一小提琴之次序登場,形成很有緊張感的樂段。在這樂段裡,當一件樂器在演奏主旋律時,其他樂器就讓他盡情發揮,並快樂地享受音樂。只把8分音符有規則的排列,就能形成這麼宏大的音樂,真令人嘆為觀止。


發展部則使用主題的倒影等,做各種發展。到再現部,賦格主題加上對位旋律,音樂更為高昂,最後進入以和弦形成的尾聲部,堂皇地結束全曲。


卡薩爾斯四重奏演奏的貝多芬弦樂四重奏,剛好展現了這4位獨奏家各自的音色與個性,他們的賦格,更非只強調炫技的速度感,合奏時,彼此間找出一種最適當的距離,相襯極大化每個人的聲色。他們的貝多芬是比較熱情的演繹,各聲部的競爭、張力時而輪番上陣,時而結合推進,4把樂器的音色交錯,營造出極為瑰麗的境界。


這首弦樂四重奏我聽得很入迷,直到第四樂章的「賦格」,我才驚覺這場音樂會的主題其實是「賦格」,而不是特別指定為巴赫《賦格的藝術》。


以巴赫《賦格的藝術》開場,繼之以海頓:A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20之6的第四樂章賦格居中,最後以貝多芬:C大調第九號弦樂四重奏,作品59之3終樂章的繁複浪漫化賦格做為結尾。


這讓巴洛克的總結(巴赫)與古典主義的高峰(海頓、貝多芬)三位大師隔空對話,三種典範的賦格表現手法,產生非常有趣的對照。讓聽眾得以心領神會,一種音樂形式,可以如何產生不同的意趣與哲思。


——這才是給觀眾完完整整的「賦格的藝術」!




§

今年聽了很多場音樂會,也包括我聽了5年古典音樂的經驗,聽遍了古典時期、浪漫時期的重要作曲家,回到了巴洛克時期,才逐漸發現了巴赫的偉大之處。俄羅斯鋼琴家Daniil Trifonov說:「巴赫儼然是一個傳奇人物,一位站在顛峰、凡人觸不可及、無法比擬的天才……其創作力的來源無疑是來自他那對音樂充滿的靈魂。巴赫身處在那個啟蒙運動尚未發生的時代,音樂創作被視為一種奉獻行為,是揭示自然規律的一種手段,凡人得以窺探和解構上帝的法則及宇宙萬物之奧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