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5日 星期日

2023/11/5《路易沙達 蕭邦馬厝卡的獨舞》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去年就來過台灣開獨奏會,今年帶來了全套蕭邦瑪祖卡舞曲,感覺他很喜歡台灣,每一次都帶給我很棒的聆聽體驗。


蕭邦(Frédéric Chopin)在20歲時離開波蘭,並在巴黎開始了新的生活,當時正值1830年十一月起義即將開始。儘管他曾經是一個神童,但一旦他到了巴黎,就很少舉辦公開音樂會,而更喜歡出現在私人的沙龍中。


作為一名作曲家,他幾乎只為鋼琴創作。他的主要鋼琴作品是瑪祖卡舞曲和波蘭舞曲等民族主義作品,其他鍵盤風格包括夜曲、圓舞曲、敘事曲、即興曲、詼諧曲、前奏曲、奏鳴曲和練習曲。


從1825年到去世,蕭邦創作了近60首瑪祖卡舞曲。瑪祖卡舞是一種傳統的波蘭舞蹈,通常為三拍子,其特點之一是重音不規則地放置在第二或第三拍上。瑪祖卡舞和另一種捷克民族舞蹈波爾卡舞是19世紀舞廳的支柱。


蕭邦的瑪祖卡不是傳統的波蘭瑪祖卡,而是更精緻,包括對位法和賦格等作曲技巧,而且在和聲上更有趣,並增添了更多的半音階。


創作瑪祖卡舞曲和波蘭舞曲等作品,滿足了蕭邦成為波蘭人的願望,他的名氣如此之大,以至於他的職業生涯都在巴黎,但他的心始終留在華沙。



§§


蕭邦創作之瑪祖卡舞曲依年份可分成前期作品、後期作品及遺作。


一、前期作品

1830-1839年,蕭邦創作的瑪祖卡舞曲附作品編號共七組二十九首。包含:4 Mazurkas, Op. 6、5 Mazurkas, Op. 7、4 Mazurkas, Op. 17、4 Mazurkas, Op. 24、4 Mazurkas, Op. 30、4 Mazurkas, Op. 33、4 Mazurkas, Op. 41。


以4 Mazurkas, Op. 17來說,創作於1832-1833年,出版於1834年。從這組作品可以看出蕭邦的瑪祖卡舞曲已經更有內容,結構也有了發展,有著輝煌的進步。


降B大調瑪祖卡Op.17-1,路易沙達在最初部分大膽而燦爛,呈現規律的節奏,中段轉換為有彈性的節奏並重複主題,結尾以強烈的節奏暗示腳跟用力踏地的聲音,整體有一種威風凜凜的武士性格。


e小調瑪祖卡Op.17-2,第一段由兩個旋律組成;第二段為C大調,其最後部分被強調擴大;第三段反復第一段,有四小節尾聲。路易沙達以緩慢而抒情為基調,從悲傷到閒談,無所不包,第二段一次次反復,像是在質問,但沒有回答。結尾開頭那段悲傷的旋律又出現了,一切都重新開始,但這次只徒留空虛。


路易沙達在彈奏年輕時期的蕭邦瑪祖卡舞曲節奏清晰、舞曲風格直觀明確,他有一種細膩高貴的觸鍵音色,結合法國藝術文化薰陶,運用大幅度音量對比和始終優美的音色來詮釋蕭邦。


在演奏蕭邦作品中常常會提到「自由節奏」(Rubato),這個字在義大利原文中意思為「偷」,用來指示「彈性速度」(rubare il temp)。蕭邦對這種「偷來的時間」的建議是左手「做管弦樂指揮」、「保持嚴格的節奏」,而右手則「自由地演奏」、「將音樂表達的真相從所有節奏的限制中釋放出來」。路易沙達的彈性速度使用節制,又不失個人特質,是很好的教科書。


二、後期作品

1841年以後至1849年,蕭邦創作並附編號的瑪祖卡舞曲共六組二十首。包括:4 Mazurkas, Op. 50、3 Mazurkas, Op. 56、3 Mazurkas, Op. 59、3 Mazurkas, Op. 63、4 Mazurkas, Op. 67、4 Mazurkas, Op. 68。


蕭邦在世時出版的4 Mazurkas, Op. 50、3 Mazurkas, Op. 56、3 Mazurkas, Op. 59、3 Mazurkas, Op. 63,各曲曲式架構皆較為龐大,樂曲織度方面亦更加複雜。而蕭邦辭世後出版的4 Mazurkas, Op. 67、4 Mazurkas, Op. 68,各曲顯得短小精簡。


路易沙達本場音樂會正式曲目只放到3 Mazurkas, Op. 63,也就是蕭邦在世時出版的最後一部瑪祖卡作品,蕭邦辭世後出版的作品則放到安可曲演奏,圓滿了全本瑪祖卡舞曲,我很喜歡這樣的曲目安排方式。


這邊提一下我最喜歡的兩組作品:3 Mazurkas, Op. 56、3 Mazurkas, Op. 59。


3 Mazurkas, Op. 56,作於1842年,於1844年出版。有人認為,從這組作品中可以看出蕭邦靈感開始衰退,並認為這是在他的瑪祖卡舞曲中最缺乏趣味的一組。


B大調瑪祖卡舞曲Op.56-1,被認為是技巧性最高的傑作,構成為:①不規則的開頭,②降E大調,③重複開頭,④第二段的變奏,⑤重複開頭,⑥第一段的發展。路易沙達在一開始就唱出了曲子的歌唱性並不斷變換音色,在第二段的變奏達到高潮,最後第一段的發展結尾以強烈的節奏收尾。


C大調瑪祖卡舞曲Op.56-2,頭四小節的引子是模仿風笛的嗚嗚聲,接著是清晰的舞曲節奏,所有這些都鮮明地描繪出民間生活的情景,形成一幅民間娛樂的圖畫。


c小調瑪祖卡舞曲Op.56-3,這也是技巧性很強的一首,路易沙達採用了較慢的速度起頭,鋪陳情感,經過一系列的轉調、發展,最後收尾的不留痕跡。儘管這組作品有部分當代評論家認為蕭邦只在乎作曲技巧,但是我在路易沙達的演奏中聽到了各種意境—並不會過於強調作曲家憂傷或陽剛的那一面,他的演奏兼具理性與感性,音色豐美溫暖,挖掘出那些埋藏在樂譜幽深之處、充滿詩意的主題。


3 Mazurkas, Op. 59,作於1845年,於1846年出版。普遍認為,這時蕭邦已經超越了那種欠缺靈感的時期,他的天才又再度發揮出來。


a小調瑪祖卡舞曲Op.59-1,是蕭邦的作品中最強烈的,含有獨創性轉調的相當傑出的作品,它一點也不像同類的其他樂曲,它有著以新奇為出發點和新鮮的和聲、突發的旋律、以及預想不到的結束。路易沙達開頭彈奏出透明般的音色,中段藉由不斷反覆與變化使能量逐漸堆疊出高潮,最後又回到了a小調,微妙的轉調如在坦途上送出花香,誘導人們走向不可思議的森林空地。


降A大調瑪祖卡舞曲Op.59-2,小快板,這是一首非常優雅的作品,有人認為這是在蕭邦所有瑪祖卡舞曲中最優美的一首。主題聽起來非常純真,中間不斷有著漸強、弱、強的音量變化,最後的旋律線改由低音唱出,讓樂曲的能量再降至低點,隨著進入的半音階,將全曲推至最高潮並進入尾聲樂段。


升f小調瑪祖卡舞曲Op.59-3,這是最著名的一首瑪祖卡舞曲,被認為是蕭邦創作的頂峰。


開頭是鄉村氣息帶著狂野的性格的樂段,路易沙達充分使用旋律化的裝飾音,使得重音落在第二和第三拍點上與低音交錯。中間的旋律傾向柔和的和聲,對比開頭的強烈性格。最後逐漸加快速度與力度,在高潮處達到結尾。


美國音樂與戲劇評論家哈聶卡說:「蕭邦的創作正達到頂峰狀態,那些別人所沒有的節拍和旋律,現在已經完全被征服了。情緒優雅,大膽,有節制的憂鬱,以及把這些表現於音的技巧,還有其它無數的要素,成就了這首傑作。」


§§


綜觀路易沙達的演奏力度都遠比譜上要求的更大更深,在這樣的音響幅度中,更能顯出所有「輕聲細語」、「輝煌壯闊」的對比,並且在不同的樂句中給予不同的顏色,依照當下的心情、需求、氣氛,營造出多元的音色:尖銳的、柔和的、富節奏的、回憶情境的,都有相對應的音色。從蕭邦年輕到晚期的作品,這部全本馬厝卡舞曲包含太多蕭邦的元素,用這樣的方式去聆賞是很好認識蕭邦、看出其作曲生命輪廓的做法,很值得仔細琢磨。


蕭邦的瑪祖卡,並不取材旋律,他只採用形式。他的瑪祖卡不是拿來跳舞的,也跳不起來;乃是在其上嘗試和聲、音階和節奏的可能;馬祖卡舞曲,是蕭邦的實驗場,越聽就越能體會有多迷人、有多高明。


這也是為什麼我愛聽蕭邦—每一個人,甚至每一次,演奏出來蕭邦,都不一樣。在過去三十年間,這套曲目與路易沙達朝夕相伴(他經常在音樂會上推出全套的蕭邦瑪祖卡),已經內化成他呼吸與心跳的一部份,也因此他的詮釋更為自然,也更與他融為一體。


期待明年路易沙達又會為我們帶來什麼樣精采的曲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